2025年11月7日-9日,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数智组织与战略创新” 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人力资源与发展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智创新与管理实验室以及浙江大学“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团队承办的2025 “数智组织与管理”学术年会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金色大厅顺利召开。

本次年会以“人智融合:数智时代的组织进化与员工福祉”为主题,聚焦数智变革背景下的员工心理与行为、人力资源变革与创新、组织中的价值与伦理、以及组织管理新兴研究方法等主题。

11月8日上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谢小云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陈晓萍教授出席本届“数智组织与管理”学术年会开幕式并致辞。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谢小云教授
开幕式致辞中,谢小云教授以“Standing in the Field”为主题,围绕数字化时代下管理学科的使命与挑战进行了深入阐述。谢小云教授首先解释了“Standing in the Field”的两层含义,一是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二是做管理研究需要与企业对接,到一线中去。他指出,在全球产业结构与分工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传统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模式面临重构,各国亟需在本土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品开发与商业化的完整闭环。谢小云教授强调,管理学科必须走出“象牙塔”,紧密结合实践,回应国家与社会对科技自立自强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随后,谢小云教授分享了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医院等一线场域开展研究的实践成果,展现了管理研究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实际价值。他呼吁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主动贴近现实问题,开展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共同推动中国管理学科在新时代的扎实发展。

美国华盛顿大学 陈晓萍教授
陈晓萍教授围绕“AI时代下的组织管理研究前沿”发表致辞,呼吁学界积极回应数字变革,开展接地气、有深度的研究。她指出,当前正从信息时代迈向AI时代,企业数字化进程正加速向自动化、智能化跃升。时代在召唤管理学者做有意义、有意思的研究,对每个个体而言,所有人都应该“Be AI ready”。她强调,管理研究必须直面现实问题,聚焦经典议题在AI背景下的新表现。通过分享AI融入团队提升创造力的现场实验案例,她说明数智技术如何重塑组织行为与流程,并建议关注算法管理、人机协作等前沿方向。最后在研究方法上,陈晓萍教授提倡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地研究与现场实验,充分利用中国企业数字化应用走在前沿的独特优势,做出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成果,助力中国管理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引领作用。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施俊琦教授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施俊琦教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副院长莫申江教授共同主持会议。施俊琦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转向与发展前景发表观点,指出当前学界研究尚滞后于企业实践,呼吁推动研究重心向AI与管理融合方向转移。施俊琦教授通过对近五六年高水平论文的分析发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占比仅约3%,且多停留在传统框架内局部引入AI技术的层面,高质量、深度结合的成果仍然稀缺。他强调,当前企业实践已远超学术研究进度,学者必须深入企业一线,关注算法控制、人机协作对组织与人力资源的影响等问题,应聚焦中国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的真实场景与挑战。施俊琦教授鼓励研究者逐步将重心转向AI与管理实践结合的方向,通过实地访谈、现场研究等方法,提出既能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又具备理论价值的真命题,以此优化学科战略布局,提升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学术影响力。
主题报告
随后,围绕“人智融合:数智时代的组织进化与员工福祉”这一主题,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教授黄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胡佳、南京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学系教授贺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副教授张颖婕在本届“数智组织与管理”学术年会带来了精彩的学术主题报告分享。

香港浸会大学 黄旭教授
“Psychology of AI”
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黄旭教授提出应将AI视为具有心理属性的智能体,并分享了其实验团队在AI自我意识与人机互动机制方面的前沿探索。他指出,当前AI研究正从工具性认知转向对其“心理状态”的探讨,AI已展现出识别间接意图、实施策略性行为甚至“欺骗”的能力,引发对其是否具备初步自我意识的学术关注。在此基础上,黄旭教授团队尝试探究类自我特性(ego-like properties)是否是决定人工智能之间互动动态的关键因素,主张未来AI与人类的协作不仅取决于技术性能,更取决于我们能否理解并设计具备社会意识与交互能力的AI系统,从而在数智化组织中实现更深度、更自然的人机融合。

清华大学 胡佳教授
“智能时代的双重关怀:从心性到领导力”
胡佳教授提出在AI技术广泛渗透的背景下,组织应兼顾技术效能与人性温度,构建“关爱人性、激发潜能”的新型领导力模式。她指出,尽管AI显著提升企业财务表现与工作效率,但也带来员工归属感下降、主动性减弱等“人性缺失”问题。胡佳教授发现,过度依赖算法管理会导致员工动机衰减,而融合“女性领导力特质”的组织则能更好平衡效率与意义感。她进一步提出“双重关怀”模型,倡导领导者既要善用AI提升组织智能,也要重视情绪联结、共情沟通等“心性”建设,在数智化进程中实现人机共生、协同进化。同时她强调,未来卓越的领导者应是那些既懂技术又通人性,能同时在效率与温度两个维度上构建组织优势的人才。

南京大学 贺伟教授
“人工智能与组织薪酬分配公平”
贺伟教授系统阐述了如何将传统管理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以回应国家重大需求与社会公平议题。贺伟教授指出,当前收入分配差异研究需从微观组织层面拓展至宏观社会层面,关注社会类别导致的“不可解释差异”,即歧视性偏见造成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他强调,管理学者应聚焦薪酬决定过程中由制度固化或管理者主观偏见形成的不公平问题,并借助政策背景提升研究的现实相关性。在AI与管理学融合方面,贺伟教授团队正探索利用大语言模型辅助企业定薪决策,发现AI模型虽经偏差调整,但在特定情境下仍会复现或放大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薪酬偏见,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监测并干预组织中的隐性歧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路径,展现出“AI+管理学”在促进分配公平领域的学术潜力与实践价值。

北京大学 张颖婕副教授
“从信号到噪音:LLM普及对组织决策行为的系统性影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颖婕副教授揭示了大模型广泛使用可能带来的决策质量下降与公平性挑战。她指出,大语言模型在文书润色、信用评估等文本生成场景中迅速普及,虽在初期提升了信息可读性与处理效率,但随着使用比例上升,文本趋同导致信息信号稀释,评审者难以有效区分申请人质量。通过与合作借贷平台开展的实地实验研究发现,尽管在员工放贷意愿趋于保守的情况下,实际违约率依然显著上升,决策质量下降。其背后机制在于,大模型润色文本导致的信息同质化加剧了评审者的认知惰性,使其主动降低信息搜集与分析投入,形成“努力—准确性”权衡下的消极策略。她进一步提出,平台可通过调节信息透明度与差异化激励缓解上述效应,但在普惠金融背景下需平衡效率与公平,为理解AI普及对组织决策行为的深层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警示技术应用中潜在的“双输”风险。
平行分论坛
11月8日下午,四场聚焦“数智组织与管理”学术研究的平行分论坛分别举行。各平行分论坛分别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员工心理和行为”、 “数智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 “数智时代组织管理新兴研究方法””和“数智化转型中的价值与伦理”主题,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分享了自己在数智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
平行分论坛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员工心理和行为”为主题,各位专家老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围绕了人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交互背景中员工对AI及AI使用者的态度和交互结果等问题分享了一系列前沿研究成果与深刻见解,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从左至右依次为宁波诺丁汉大学 管延军、香港理工大学 章珺、北京大学 金孟子
平行分论坛二以“数智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为主题,学者们围绕AI应用对员工行为、团队效能及面试互动的影响、团队人力资本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拓展了数智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视野与实践启示。

从左至右依次为清华大学 周怀康、中国矿业大学 章婕璇、清华大学 迟巍
平行分论坛三以“数智时代组织管理新兴研究方法”为主题,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深入探讨了数智时代组织管理新兴的研究方法,例如质性研究、大规模数据、实验研究、计算建模、基于主体的建模(ABM))方法,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沿的理论见解和实践指导。

从左至右依次为清华大学 张晨、香港大学 王大维、浙江大学 刘争光
平行分论坛四以“数智化转型中的价值与伦理”为主题,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深层治理挑战展开深度对话,本场讨论为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启示。

从左至右依次为湖南大学 曾薇、北京大学 李圭泉、浙江大学 颜士梅
主编论坛—回应人工智能新研究的困境与挑战
11月9日上午,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主编陈晓萍教授,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副主编李宁教授,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副主编贺伟教授,以及Personnel Psychology副主编邓红教授围绕各期刊的最新发展动向进行了圆桌交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胡琼晶副教授主持会议。交流中,主编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实践,在为管理学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的同时,也对理论建构与研究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晓萍教授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者与计算机、数据科学等领域专家携手,共同推进管理学的范式创新。贺伟教授指出,当前 AI 相关研究普遍存在“理论贡献不足”的问题,鼓励学者从现象中发掘“黑天鹅”,实现真正的理论突破。李宁教授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出发,指出 AI 在招聘、培训与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已趋成熟,呼吁学者深入企业场景,开展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邓红教授对此做了进一步阐释。她指出,许多研究仅将AI作为新的背景变量,其内在理论逻辑却仍是传统的。她强调,有价值的AI研究必须揭示由AI技术本质,例如算法的自主性、一致性或黑箱特性,所催生的全新理论机制或边界条件。
在青年学者发展方面,多位主编建议博士生逐步构建自身研究体系,并注重培养“从现象到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论坛在热烈的互动中落下帷幕,为在场师生理解AI时代的管理学研究前沿与发表要求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也指引了富有潜力的探索方向。
博士生论坛
博士生论坛一中,博士生们聚焦伦理问题,围绕AI对员工、领导及应聘者心理的深层影响展开探讨,为管理AI的隐性社会效应、揭示AI潜藏的伦理风险与赋能潜力提供了启示。

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山大学 董小炜、东北大学 吴思莹、北京大学 沈子维
博士生论坛二中,博士生们聚焦技术环境中的个体行为与感知,围绕不同技术类型对不同员工群体的影响机制展开探讨,揭示技术如何深度塑造职场生态。

从左至右依次为东北大学 吴彤、西南财经大学 赵怡婷、浙江大学 钱颖洁
科技企业参访
云深处
11月9日下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胡琼晶老师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魏昕教授带队参访云深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负责人首先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并重点展示了“绝影”系列四足机器人(如X20、X30、Lite3、山猫M20)及人形机器人Dr.01、DR02等核心产品。其中,DR02为全球首款具备IP66防护等级、可全天候户外作业的人形机器人,适用于安防巡逻与工厂作业等场景。随后,团队现场观摩了四足机器人在户内外的多场景应用演示,反响热烈。最后,双方围绕数智机器人在产学研融合中的发展前景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圆满结束此次参访。


海康威视
2025年11月9日下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房俨然老师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陈晓萍共同带队,组织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会者参访浙江省高科技领军企业——海康威视。参访伊始,团队通过企业宣传片和展厅导览,全面了解海康威视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及其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随后,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系统介绍了其数“智”化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依托AI技术,以应用为导向,实现识人用人一体化,在效能与精准之间取得平衡,为员工提供全周期成长支持。此次参访不仅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科技企业的创新魅力,也激发了对数字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前沿实践的深入思考。活动在热烈交流中圆满结束,收获广泛好评。


展望2026:学术盛会持续升级,敬请期待!
继本次学术年会之后,我们将于2026年推出两大重磅学术活动,进一步推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融合:
“数智时代的工作与组织管理研究论坛”暨《应用心理学(JAP)》论文发展工作坊
拟于2026年5月29日—31日在杭州举办。本次论坛将特邀8位JAP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s)及多位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OBHRM)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围绕数智技术对工作设计、领导力、员工福祉及组织效能的影响展开深度研讨,助力高水平研究成果孵化。
“数智组织与管理”学术年会(2026)
拟于2026年11月6日—8日举行,延续往届高水准,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人机协同等前沿议题,搭建学界与业界对话平台。

两大活动均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主办,旨在构建开放、前沿、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诚邀海内外学者、实务专家与博士生踊跃参与,共襄盛举!
供稿:徐梦涵、章函宁、邵韫铱、刘悦、吴帅、赖俊逸、甘虞阳、金田、董春颖、董梓竣、孙美全、曾俊 (排名不分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