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深水区,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气候韧性”?| 媒体聚焦

发布时间:2025-11-03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当下,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与低碳正加速转化为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正以“双碳”目标为战略指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金珺副教授近日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发表文章,深入剖析了在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的进程中,中国产业界如何通过绿色设计、供应链协同与智能技术应用,系统性地提升气候韧性与低碳竞争力。这篇文章不仅阐释了碳排放“双控”体系的战略深意,也为企业如何在新一轮绿色革命中抢占先机提供了行动框架。

来源:中国国际电视台官网截图

本期【媒体聚焦】,且看金珺副教授如何解读中国构建气候适应型产业的战略路径与企业机遇。

金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

中国绿色转型:构建气候适应性产业

/金珺

当前,中国正稳步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积极落实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十五五”规划期间,中国将着力推行碳排放“双控”体系——重点管控排放强度,辅以总量控制,加速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这一进程在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开辟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赛道。

要实现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企业亟需将气候战略从被动减缓转向主动适应,通过提升气候韧性来强化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气候韧性战略是涵盖企业全系统的顶层设计,需要通过能源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低碳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创新及碳抵消技术等多元路径协同推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碳减排工作需全面覆盖企业的直接排放(范围一)、能源间接排放(范围二)以及价值链上下游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范围三),这要求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这场深刻变革。

01产业链协同: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新生态

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碳排放实际来源于供应链环节。以服装和动力电池为例,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超过80%产生于供应链体系。因此,推进供应链企业协同开展绿色低碳创新,共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关键破局之道。

这种协同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强度与总量,也将推动整个产业向气候适应型转型,全面提升产业链气候韧性。

02绿色设计:从源头解锁降碳新动能

绿色产品设计能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强度。绿色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产品在环保层面的竞争力,更关键的是,绿色设计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统筹考量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产品使用及报废回收全过程的碳足迹。

通过这种前瞻性设计,企业既可从源头控制单位产品碳排放,又能系统性地筛选低碳供应商,带动绿色制造体系升级,进而激发低碳材料创新浪潮。

03数字赋能:寻求智能化与绿色化动态平衡

当前,数字智能技术在能源管理和生产运营中得到愈发深度的应用,但是在提升能源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能源需求。特别是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反而可能显著增加企业能耗。

这就要求企业在“十五五”期间,必须精准核算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增能耗,通过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与能效提升的协同效应,实现智能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动态平衡。

总体而言,通过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战略,统筹供需两侧在绿色设计、制造、运营、服务与消费各环节的协同发力,系统化的气候战略将助力中国企业在控制碳排放强度与总量方面取得突破,最终构建起具有强大韧性的气候适应型发展新模式,这将在实践中助力我国气候适应型社会的建设,并积极支撑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

推动产业迈向气候适应型发展,不仅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更是面向未来塑造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将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产业绿色转型的前沿议题,致力于构建连接学术理论、产业实践与公共政策的桥梁,为中国企业提升气候韧性、为国家稳步推进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与前瞻性的行动思路。

信息来源:CGT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