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与主编面对面”系列第二十二期暨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学术讲座邀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院李文东副教授(终身制),与管理学院师生围绕“金钱和时间可以改变我们的人格吗?以连续时间分析方法来看收入和人格之间的关系”主题展开交流。本次讲座由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王颂老师主持。

李文东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核心研究方向。李文东教授的研究主要围绕个体的“主动性”与“适应性”两大核心特质展开。“主动性”旨在探索个体如何主动改变外部环境,“适应性”则关注个体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环境变化。李文东教授研究领域包括领导力、个体差异、职业成功、新经济与科技。李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过往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个人与工作环境之间动态、双向的相互塑造关系。李文东教授指出人格特质虽对人类态度、行为与幸福感具有关键影响,但组织管理学界长期受五因素模型主导,普遍将人格视为稳定不变、不受环境影响的先天特质。针对这一理论局限,李文东教授及团队通过连续时间元分析(Continuous Time Meta-analysis)来研究对五大性格特质与收入之间的双向关系进行元分析,揭示了人格特质与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塑造的双向关系。

根据新社会分析人格模型(Capsi等人,2005;Nye与Roberts,2019)提出的社会投入原则,当个体对重要人生角色(如员工或父母)进行持续投入、建立承诺并成功履行相应职责时,会通过适应社会角色要求而引发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的系统性调整。这些为满足角色期望而产生的瞬时性改变,经过持续强化与内化,最终将推动人格特质发生持久性演变。基于这一理论,李文东教授及团队通过整合超过13万名参与者的数据,整合不同时间间隔的纵向研究数据,精准地揭示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这项研究通过严谨的大规模元分析证明人格并非一成不变,收入确实能够反向塑造个体的人格。

作为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的Associate Editor,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以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的Senior Edit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的Contributing Editor,李文东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在投稿中的经验,以及在面对投稿失败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面对。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李文东教授就人格测量等研究方法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本次讲座系统阐释了人格的可塑性及其与工作环境的双向影响机制,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理解“人与环境如何相互塑造”这一核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文/赖俊逸 图/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