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千年技艺遇上现代商学,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5-10-15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记忆的起点,是北京一间租来的小地下室。

夜晚,家人聚在那里,借着灯光,为别人绘制图纸、改进设计。“那个时候还挺艰辛的,”刘子瑄回忆道,“家里当时还没有成立公司,我也不知道非遗是什么。”彼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对于年幼的她来说,并非一种使命,而是家人在本职工作之外,依靠承接设计代工用以维持生计的、带着疲惫与坚持的副业。这门曾服务于宫廷造办处的皇家技艺,在时代的变迁中,一度淡出大众的视野,等待着被重新点亮。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

那时的刘子瑄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这项技艺的守护者,更不会想到,她会带着这份传承走进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课堂,用现代商业思维为千年技艺寻找新的生机。

刘子瑄在文旅track开班仪式上分享公司作品

本期【光芒背后】专题,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的世界,聆听她如何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商业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01传承

“坐不住”到“扛起来”的使命

2022级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MBA学生刘子瑄出身于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人家族,奶奶是家族里的第一代传承人。刘子瑄在家族企业——北京国粹银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和品牌总监,同时也是花丝镶嵌技艺(又叫细金工艺)的家族第三代传承人。

花丝镶嵌工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 、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这项曾是皇家御用的技艺,将金银拉成如发丝般纤细的“花丝”,再通过“镶嵌”点翠缀宝,制作出极尽精微华美的器物。

*花丝镶嵌技艺包括“化料—制板制条—制胎—錾刻—掐花丝—填丝攒活—编织堆垒—焊接—点蓝烧蓝—抛光打磨—镶嵌”等流程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

童年的刘子瑄对这项需要极致耐心的技艺“完全不感兴趣”。“我记得我从小的时候,他们就经常揪着我,让我画画。”而年幼的她甚至无法在板凳上安静地坐满半小时。

转变发生在与奶奶的一次聊天中。“奶奶说家里现在最年轻的老师傅都已经快50了,很多年轻的学徒坐不住,想赚快钱,学了几个月就走了。”老人言语间对技艺可能失传的惋惜,像一根针扎进她的心里。家族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那种“不应该就这样遗失掉”的责任感,让她最终决定回归。“我自己对营销很感兴趣,与其找其他的营销工作,莫不如把我的精力都投回家里面。”作为这辈里最年轻的传承人,她与哥哥和妹妹一起接起了这个重担。

02破局

“叫好”与“叫座”之间寻找平衡

回归家族企业后,真实的挑战扑面而来。她带着精美的作品参加展会,收获的往往是“天呐,这个东西太漂亮了”的惊叹,随即便是“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人们赞叹其精美,却因其高昂的价格和“宫廷艺术”的疏离感而望而却步。

“很多人就摇摇头,要么觉得太贵了,要么觉得它跟我的生活好像有点远。”刘子瑄表示,自己生在传承人家族,肩负着非遗传承与活化的责任与使命,但如何让这门历经千年的手艺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当代价值,让宫廷器物进入寻常百姓家,则是她经常遇到的困惑和挑战。

刘子瑄所在公司的部分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朋友口中听说了浙大管院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MBA项目,虽然她常住北京和深圳两地,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需要往返杭州的项目。她回忆起那段“红码黄码”的奔波时光:为了线下上课,她常常需要提前三天抵达杭州进行隔离,只为让健康码“转绿”。“上课的‘代价’挺大,但是学到的东西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我乐此不疲。”这份带着笑意回望的艰辛,恰是她当下状态的缩影:为了肩头那份沉甸甸的非遗传承使命,她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刘子瑄在2022级文旅MBA项目开班仪式上

这个决定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对“文旅企业商业模式”“文旅设计思维”“文旅IP打造与运营”“文化创意与创新”等课程如数家珍,“我深刻认识到运用‘商学+’‘文化+’‘旅游+’思维来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拓了我运用商业模式来赋能传统文化发展的能力。”

刘子瑄在第二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花丝镶嵌技艺

一次在“朱炳仁铜”的研学参访,成了她的“顿悟时刻”。她看到,一个传统工艺品牌可以通过“艺术品”与“文创”的双线布局,既守住原汁原味的大师之作,又通过子品牌拥抱年轻的消费市场。“茅塞顿开,”她回忆道,“我一直在尝试怎么样可以让我的技艺和产品更年轻化,我意识到一直去突破价格是不行的,我可以从技艺本身去突破,把它变成手工或半手工的状态,以文创的形式吸引年轻人。”于是,一个“以文创赋能非遗”念头在她心中悄然萌生。

03平衡

坚守和创新,是否“水火不容”?

然而,革新之路从不是坦途。推出文创产品的想法,在公司内部遭遇了几乎一致的反对。

家人认为,做文创意味着定价更低,目标客群也会有所改变,这是否会影响公司调性?其次,低定价意味着原先以金和银为主的原料可能要更换,“最原汁原味的就是金和银,换了材质,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此外,向C端市场投入大量的生产力,成与不成两说,如果有损家里的品牌,又该怎么办?

刘子瑄理解家人的顾虑与担忧,但她坚信,必须先让年轻人“走进来”,技艺才有“传下去”的可能。

刘子瑄在翻锡模(花丝镶嵌工艺步骤之一)

在北京鸟巢的一次春节市集上,她巧妙设计出“半成品体验包”,让孩子们能亲手触摸、感知这项技艺。没有经验,她就请教管院的老师如何布展;家人担心体验环节无法实现,她就把关键步骤拆解,让孩子们现场参与,再将作品带回工厂完成焊接镀金。“那次反响很不错,可以说是‘人满为患’。”那个冬天,她的摊位成为整条街最火热的一角,在二十多个老北京非遗摊位里,他们的销量、体验人数以及成交率都是第一。这次尝试不仅证明了她的想法可行,还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在集市上,他们应邀去了一个北京中学的非遗线下课,为孩子们展示花丝镶嵌技艺。她愈发相信,商业思维,是活化非遗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刘子瑄参加鸟巢“非遗嘉年华”

同样令她难忘的,是在浙大管院校友会市集上的经历。那一次,她带着花丝小葫芦和为管院设计的MBA文创徽章,反响热烈。“同学都非常支持我,本以为卖不出去的产品居然‘供不应求’……”这次在校友平台上的成功,让她更加确信,连接与信任,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另一把钥匙。

刘子瑄在浙大管院校友会集市上

刘子瑄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MBA设计的徽章

04愿景

让非遗成为一件“很cool”的事情

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后,刘子瑄创立了面向年轻消费者的子品牌“文化手艺公园”,在材质上用价格更低的银、铜等进行替代,在设计上更趋时尚轻量,将客单价降至千元以内,让花丝镶嵌能以更亲民的姿态,走入日常佩戴的生活场景。

她所负责的文创子品牌,卖得最好的是一款“花丝小葫芦”,它通体由一根细金丝盘绕而成,空心镂空,却坚硬结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轻盈灵动,又凝聚着匠人手作的温度。

刘子瑄设计的花丝小葫芦

通过线上市集、社交媒体内容以及线下高端市集,她一步步筛选、培育着懂得欣赏工艺之美的用户群体。谈及未来,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沉静的雄心。她说,希望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专注做非遗传承这件“很酷”的事。“我算了算我工作的剩下时间,现在已经30了,再干40年也就70了,快干不动了。”花丝传承四千年,她愿以四十年的光阴为之付出,在有限的人生中,延续无限的技艺香火。人生也有涯,但传承之路无涯。

“我希望它可以不再是古董,而是一种中国的高级审美。”她说,“希望它可以更多地出现在国际市场上,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工艺,中国的审美。”

非遗传承家族的使命,于刘子瑄而言,既是光环,也是无形的束缚与托举。“它一方面让我可以拥有一个对外的非遗传承人的名号,另一方面就意味着我必须要做非常实在、非常慢的事情。”在刘子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典型画像:他们尊重传统却不拘泥于形式,深谙技艺更拥抱商业智慧。

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宣传片中的刘子瑄

刘子瑄希望,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知道,“非遗不是用来供着的,而是用来活着的”。她正用从浙大MBA汲取的“商学+”“文化+”“旅游+”思维作为经纬线,将古老的花丝镶嵌技艺,细细编织进当代生活的图景之中,让沉淀了四千年的美,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闪闪发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