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边界的科研背后是什么?一位管院学者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19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对于青年学者来说,研究新场景、新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意味着机会,但同样也意味着风险。因为这类研究可能需要从0到1,可能需要跨越学科边界,可能投入后“颗粒无收”。

尽管如此,仍有人持续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长聘教授童昱便是其中之一。

十多年前,曾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医疗数字化场景的童昱,产生了对“数智医疗健康管理”相关研究的兴趣,并满怀激情地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但跨越学科边界的科研并不好做,一路走来,她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数据收集艰难,投稿还反复被拒,甚至有的文章10年才得以“登顶”。

即便是这样,她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热爱科研,且“做有贡献力、有影响力的科研”是她踏上科研这条路的初衷。或许正是凭着这股劲儿和长期以来积累下的“作战经验”,她在布满荆棘的学科交叉科研路上,浇灌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持续迎来各项突破。

近日在建构复杂系统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第二届学术论坛上获奖的童昱教授(右)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始终鼓励学者们做“有贡献力、影响力的科研”,那么对于博士生或青年学者来说,这样有挑战性的研究该如何做?从选题到开展研究,再到投稿,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被拒稿时该如何应对?

近日,我们专访了在这条路上“勇闯”多年的“过来人”童昱教授,她说:“科研没有捷径,我也同样经历过研究过程中的‘迷茫’,但只要不放弃,坚持‘长期主义’,再复杂的难题都会解决,科研终将为你带去惊喜。”

本期【研之有悟】专题,且听童昱教授分享她在挑战学科交叉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路上的科研成长故事以及多年来所积累的科研经验与感悟。

专访现场

Q1您是何时产生对科研的兴趣的?为何选择将科研作为毕生事业?

“读本科时就对科研很感兴趣,觉得做科研比较自由、好玩。”

应该是在我大四做毕业设计的那年。当时我做的研究是关于在线评论对产品销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做科研非常有趣,可以自由探索未知,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机理,于是有了读博深造的想法。

后来通过与导师、学长等交流,更加深入了解到进入高校当老师、做科研的乐趣所在,所以坚定地做出了这一选择。

Q2当初为何选择做“数智医疗健康管理”这一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

“因为一次深入医院的调研,我发现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数智医疗健康管理难题。”

算是机缘巧合。我刚读博时做的第一项研究需要收集一些数据,导师建议我可以去医院看看。于是我趁那个暑假回国,找了一家医院进行深度调研,当时那家医院正好在实施电子病历系统。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医院这个场景很丰富,有很多潜在的数字化管理难题是现有经典理论所不能解释并解决的,而我刚好对这些难题感兴趣,所以就想以数智医疗健康管理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童昱(左)在浙大四院调研

Q3在做学科交叉研究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挑战在于要让医院支持我们收集数据。这需要花很多时间扎根医院。”

刚开始做这方面研究时遇到的最大挑战在于数据收集。因为我们的研究涉及学科交叉,需要跟医院合作,所以要成功收集数据,首先要让医生听懂我们研究的管理学问题到底是什么,其次要让他们能够接受并愿意配合,这就注定会遇到困难。

我当时的应对方法是多花时间扎根医院,多沟通、多参与活动并多提供帮助,赢得医生的信任与认可。

当时有个数字化项目是在新加坡的一家医院实施,从项目实施前的半年到实施后的半年,我一直在这家医院收集项目数据。这个过程中,我会去参加他们的项目会议,倾听项目进展,同时帮他们解决一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遇到他们非常忙碌的情况,我会在他们休息或值夜班时去收集数据,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

童昱(左三)带领团队去医院调研

Q4您认为要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最关键是做好什么?

“我们可以做兼具理论与应用价值的研究。”

关键是要实现现象与理论之间的互通,我们不仅要去展现一些有趣的、重要的现象,还要去提炼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对理论发展产生贡献。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要兼具理论与应用价值。

童昱与团队去智慧医疗健康平台调研

Q5研究前,您是怎样确定选题的?一般会从哪些渠道找选题?

“找选题的渠道很多,我会有意识地去找一些新的研究场景,并综合判断它是否值得研究。”

相对而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会比较聚焦新技术所带来的管理变革,比如新技术在它所应用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平台、组织、社会带来的一些变化,所以我会通过很多渠道去了解数字化相关的场景,并快速判断它是否够新、是否可能做出一些比较有理论贡献的成果。如果觉得值得研究,那就开始想办法收集数据,并研究相关文献,进而开展相关研究。

关于选题的来源,我一般会通过调研、交流与媒体来找。比如在走访企业或医院的过程中,在参加学术交流时,以及日常浏览新闻时,我都会有意识地去思考一些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

Q6在与不同类型团队合作开展研究时,您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无论跟谁合作,都需要充分沟通、相互成就。”

我有一些合作很多年的学者,他们是我的校友、同事,大家所研究的学科与方向都比较类似。当然,在做学科交叉研究的过程中,我也结识了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者,比如医院里研究某种疾病的专家。总体而言,我会比较倾向于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开展合作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的过程就完全顺利。

无论是跟跨学科学者合作,还是跟同学科学者合作,都需要做到充分沟通、相互成就。尤其是与跨学科学者合作时,更需要多沟通,让对方看到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这个过程本身也会给我们带来成长与思维上的开拓。比如现在的我会在投管理类期刊的同时,思考如何也去投一些医疗健康类以及综合类的期刊。

不过对于还在读书的博士生同学,我更建议他们多和自己的导师或导师团队合作,这样更容易接触到一些资源,且能通过同学间的频繁讨论激发更多灵感,更快迎来研究上的“正反馈”。

童昱作学科交叉研究分享

Q7如何应对被拒稿?如何减少投稿被拒的风险?

“不能盲目投稿,要尽量选择包容性强的期刊编辑。”

被拒稿其实很正常,我也总是被拒。因为管理学研究分很多类别,像我做的这类带交叉性质的研究,不仅面临学科交叉研究本身带来的挑战,还面临审稿人对研究情境差异性的认可难,因为不同国家的医疗体制与医疗情境差异很大。

我常常被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来自海外的审稿人可能会基于自己国家的医疗体制与情境来看待我研究的问题,而我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医疗数字化模式在西方很多国家还没有,因此他们不太能理解与认可我所研究的问题。比如我们研究医院数字化系统对医生工作的影响,但美国的很多医生独立执业,他们有权不接受医院的数字化改革。因此对于有些国外的审稿专家而言,相关的研究问题与理论构建假设比较难理解。

所以在投稿过程中,可以去选择包容性较强的期刊编辑,在做出选择前可以多看看他们的文章、了解他们的研究风格等,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投稿被拒的风险。即便真的被拒稿了,也不用太过气馁,高水平期刊有很多,继续有针对性地投稿、继续修改打磨论文,总会迎来好消息。

此外,还需要同步开展其他的研究,只有手头上有足够多的好论文,才不会被拒稿所打倒。

Q8这些年您做过最有成就感的研究是怎样的?

“从中国管理实践中凝练新规律与理论,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的研究,我会觉得比较有成就感。”

其实很难说哪一项研究最有成就感,因为每一份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个人觉得相对更有成就感的研究,是能基于中国数智化医疗管理实践总结提炼出有创新性的理论,且能获得国际高水平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的认可,为世界医疗健康数字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研究。

童昱带领团队去东阳市人民医院调研

Q9回顾您的科研生涯,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

“有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困难。所以,做科研得有个好心态。”

当学生的时候,一开始论文发不出来,会比较迷茫,担心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当青年老师的时候,要兼顾科研与教学,且面临考核压力。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选择科研这条路注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可以从行动和心态两个方面去应对。

一方面,要做好长期主义的打算,尽可能多地去做好研究,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提升文章数量,这样就不会因为一篇论文被拒而烦恼;另一方面,保持好心态,理性看待并应对困难,压力大时多和同事以及朋友等交流,相互鼓励与帮助。

Q10您平日里既要承担科学基金项目、做智库研究、做实践报告等,还要带学生,管理本科项目......时间精力有限,您是如何兼顾的?

“其实这些对我来说也是挺大的挑战,但挑战背后往往藏着惊喜。”

在这方面,我也没有做得很好,正在摸索当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作并非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有时候是相互关联且相互赋能的,比如做实践报告有利于我们深入实践,开拓视野,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做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创新等。

所以有时候虽然工作很多、挑战很大,但只要尽力去做好每件事,就可能收获“1+1>2”的惊喜。

本科生沈晓斌在童昱的影响下踏上读博深造之路

Q11最近正在忙着做怎样的研究?

“除了常规研究,还在探索一项比较有挑战的数智服务情景下的多智能体协同模拟项目。”

最近在做基于大模型的数智服务场景多智能体协同模拟,也是我在做的重大项目课题“数智服务的多主体行为与管理”的相关研究。通过这个模拟,我们想看看未来的服务场景会因智能技术的嵌入产生怎样的改变,比如多个智能体嵌入的未来医院会对服务方(患者)带来哪些影响。

除了帮我们去探索或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我们也希望这个多智能体协同模拟平台能为未来社会科学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些支持。

采访最后,童昱也表达了自己的科研目标: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应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这也是浙大管院学者们心中共同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这要求他们的研究必须做到“顶天立地”,既能赢得产业界的认可,又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尽管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在管院学者们看来,这也是“做有贡献力、有影响力的科研”的魅力所在——艰难,但意义深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