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逆袭“登顶”!她说幸运来自不轻言放弃任何一个idea | 研之有悟

发布时间:2025-07-03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当前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地区暴力冲突频发,扬帆出海的中国企业时刻面临破产风险。

两年前,一篇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FT50期刊)上的论文,为这些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出海企业提供了宝贵的避险指南,让他们在暴力冲突不断的海外动荡环境下也能安心布局全球化发展。

单雪澍与合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上的论文

而今年6月刚刚毕业的浙大管理学院2025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单雪澍正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

浙大管院2025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浙江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双学位博士生)单雪澍

回望博士生涯起点,跨专业入学的她,面对陌生的管理学领域,连组会讨论的内容都时常听不懂,甚至怀疑过自己不适合读博。

那时的她或许不曾预料,自己不仅能坚定走完这段充满挑战的学术征途,还能在这条路的终点收获多篇高质量论文与双博士学位等诸多成果。

单雪澍将自己读博期间作为主要作者发表的论文,做成了钥匙扣

那么,在这场科研修炼与成长的闯关之旅中,她是如何一路披荆斩棘的?在那些高质量论文发表的背后,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为激励博士生们做有意义、有价值的科研,本期【研之有悟】专题,我们邀请单雪澍做客专访现场,讲述其科研成长背后的故事与积累的经验。

专访现场

Q1:登上国际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的这篇论文,发表过程顺利吗?

发表过程颇具挑战,但总体来说还算比较顺利。

这篇论文是我博二开始着手的一项研究,也是我整个博士阶段最具挑战、也最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之一。

论文的发表过程非常有意思,也颇具挑战。由于选题本身横跨企业社会责任、中小企业管理与国际商务多个领域,因此一开始我们面临不少身份模糊的问题。我们曾尝试将这篇论文投向国际商务和中小企业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但由于选题的交叉属性不够贴合这些期刊的主线关注,有的稿件甚至在初审阶段就遭遇了desk reject(主编直接拒稿)。

尽管如此,我始终相信这个研究问题在当前全球动荡、逆全球化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我们不断打磨理论框架,调整写作重心,提升对话不同学术领域读者的清晰度与说服力。

幸运的是,当我将这篇论文投向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后,整个评审过程非常顺利。审稿人高度认可我们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所提出的理论创新,以及在方法上对冲突型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效用的严谨检验。在二审时甚至没有再收到任何修改意见,便直接被接受。

单雪澍与导师寿涌毅及团队同学共同参加学术会议时的合影

Q2:发表过程能如此顺利,你认为是因为这篇论文哪些方面做得好?

从选题到理论拓展,再到执行,每一步我们都很用心。

首先,是选题兼具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在投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仅仅是别人没做过的选题远远不够,期刊评审真正关注的是:这个问题是否重要?是否值得国际学术界讨论?

这篇论文的选题灵感来自我们课题组对企业出海议题的长期关注,确定选题、开始构思的初期,我们特别注重从全球治理、逆全球化趋势和企业韧性角度去建构选题的意义,确保它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理论与实践对话。

其次,在理论部分,我们没有满足于简单套用已有的传统理论机制,而是对原有理论体系进行了补充和拓展。我认为这种从适用延展的转变,是论文能够获得评审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是研究执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虽然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始终认为它同样是一门科学,数据分析必须经得起严格检验。

因此,我们在数据收集、变量构造和稳健性检验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确保实证结果具有可信度和解释力。最终,评审人对我们实证设计的细致性、数据逻辑的连贯性也确实给予了正面肯定。

单雪澍与导师寿涌毅及团队同学们在管院大楼合影

Q3:研究过程中,你认为最难、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数据获取比较难。好在有导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协作。

最难的是数据的获取。我们的研究依赖于涵盖27个国家、企业在冲突环境下运营的一手数据,这既涉及地理跨度广泛,也牵涉到较强的敏感性和保密性,注定充满挑战。

问卷调研面向的27个国家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协调不同地区的合作机构,还必须严格把控数据的质量、完整性与可比性。

好在我们团队在研究初期就建立了清晰的分工机制,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数据收集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不断优化。特别是在问卷设计阶段,我们根据不同情境和文化背景持续调整内容,仅问卷版本就修改了十余次。

这种持续迭代与集体协作,最终帮助我们克服了数据获取这一关键难点,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之余,单雪澍与导师及团队一起户外郊游

Q4:回首读博这些年,最让你有成就感的一项科研成果是什么?

最有成就感的是一些目前正在推进的、有意义的研究。

对我来说,读博阶段更像是一个逐步学习和不断积累的过程。早期的研究虽然在当时投入了很多心力,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会觉得在选题的深度、理论构建、或者方法的严谨性上,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因此,最近让我最有成就感的科研成果,可能并不是一项已经完成的研究,而是我目前正在推进的几项有关电动汽车领域的工作论文。这些研究选题源于我长期积累的兴趣,也与现实中的政策与企业行为密切相关。

虽然这些论文仍在打磨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整个过程让我更加投入,也让我意识到:科研的成就感未必来自最终发表的结果,而是来自逐步探索、不断逼近答案的过程本身。

Q5:你有遇到过科研困境吗?如果有,当时是怎样走出来的?

有很多,刚入学时我连组会上大家在讨论什么都听不懂。

当然有!我本科学的不是管理学相关的专业,作为非专业出身的学生,我在刚进入浙大管理学院读博时就遇到过不少科研上的困难。

尤其在博士一、二年级时,由于对管理学的研究范式缺乏基本认知,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管理学的核心理论,我在组会上常常听不懂大家讨论的内容,甚至一度对自己是否适合走学术这条道路产生怀疑。

那段时间,我的科研进展也非常缓慢,直到博士四年级才逐渐有了一些成果。

坦白说,这种困境很难有捷径可走。我当时选择的应对方式就是回归基础——大量系统性地阅读文献。

哪怕有些研究并不直接与我的课题相关,我也会认真学习,借此逐步建立对领域研究逻辑和理论架构的直觉理解。

Q6:读博期间,有没有谁曾帮助过你,带给你一些难忘的触动瞬间?

有的,我的导师不仅持续给我帮助,还深深影响了我的内在品格。

读博期间,给我最多帮助与触动瞬间的,是我的导师寿涌毅教授。在我科研进展最为紧张、时间尤为紧迫的阶段,寿老师几乎每天都会抽出宝贵时间,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细致而耐心的指导。这种始终如一的支持,是我能够顺利推进并完成研究的重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在寿老师的指导下,我所收获的不仅是科研方法与学术训练,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气质。

他总是以坚定而平和的姿态面对学术挑战与生活节奏,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研究环境中始终保持从容。这种稳定、沉着的内核深深影响了我,也让我明白,做科研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磨炼,更是一种内在品格的塑造。

单雪澍(左2)和同学毕业答辩时与导师寿涌毅教授合影

Q7: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这些年你积累的一些好的科研方法与习惯

总体来说,就是要多看、多读、多尝试,不要轻言放弃!

第一,保持对领域前沿的敏感性。我会使用像Researcher这样的App,订阅FT50UTD24等国际顶刊的最新文章,及时了解主流研究方向和方法动态。这不仅帮助我把握学术趋势,也有助于快速校准我的研究选题和定位。

第二,如果你像我一样做实证研究,强烈建议多阅读经济学顶刊,例如Econometrica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期刊。这些期刊在因果推断、拟自然实验设计、结构建模等方面往往处于方法论的前沿。最重要的是,它们通常附有可复现的数据与代码,是学习新方法和建立研究规范意识的绝佳素材。

第三,读博初期不要轻言放弃一个idea。在科研过程中,大多数idea都不会顺利实现,这是常态。如果一开始就因为做不出结果而轻易放弃,很可能几年下来你连一篇完整文章都没有做成。

尤其是第一篇文章,我的体会是,把它做完有时比把它做好更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完整地经历一次从构思、文献综述、方法选择到数据处理、写作投稿的全过程。这种完成一轮的训练,对后续每一篇文章都是宝贵的积累。

Q8:科研是探索的过程,难免会产生压力,你是怎样舒缓压力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减压方法,对我来说最有用的是梳理自己与冥想。

我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像穿搭、美妆、旅游、追剧等,都是我平时放松和调整状态的方式。不过,对我来说最有效的是这样两个习惯:

一是从头到脚梳理自己,通过整理外在形象来调整内在状态。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能迅速转化情绪的方式。即使状态低落,只要好好穿搭、打理自己,能量也会自然提升。

二是冥想。我每天都会花十到二十分钟进行专注呼吸的冥想练习。这个习惯对缓解焦虑、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非常有帮助,也让我在面对科研挑战时能够更冷静、更专注。

生活中的单雪澍

Q9:在浙大管院读博,体验如何?你眼中的管院是怎样的?

在管院读博感觉很幸福,学院于我而言,是一个真正有温度的

当初选择来浙大管院读博,是因为被学院的IPhD项目深深吸引。这个项目为每一位博士生都创造了海外交流的机会,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国际视野,也为后续的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站在毕业的节点回望,在管院读博的这段时光我感觉非常充实且美好。在寿涌毅老师带领的寿司派科研团队中,我感受到一种难得的紧密与支持氛围,团队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这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总是毫不畏惧。

此外,学院在学术资源、科研平台和国际合作网络等方面具备坚实优势,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成长机会。更重要的是,学院的老师们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且对学生始终真诚以待,无论是在研究上的精准指导,还是在学术以外的人生成长中,他们都给予我极大的耐心和支持。可以说,学院为学生构建的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既有高度也有温度的成长环境。

我眼中的管院,不是冷冰冰的几栋大楼,而是一个真正有温度的。还记得毕业典礼上,陈熹老师说:母院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有困难时记得常回来看看。那一刻让我非常动容,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这个集体的归属感和感恩之情。

外出旅游时的单雪澍

Q10:对于当前与未来要从事的研究,你有何规划或展望?

我将持续扎根实践,研究真问题,做有贡献力、影响力的科研。

我希望自己能在研究中持续保持好奇心、独立性和对真实问题的敏感度。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技术管理与运营管理等领域,致力于理解企业如何在不确定与变革的环境中做出战略决策。当前,我特别关注两个情境——企业出海和产业技术范式转型,希望能以科研探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智慧。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围绕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应对展开研究,特别关注企业如何在政策变革、技术转型和社会期待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突破。我希望将实证研究与现实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让学术成果在政策制定与管理实践中真正发挥影响力。

如果放眼未来更长的时间维度,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既有坚实方法能力,又有深刻问题意识的学者。不仅专注于发表论文,更希望构建起一个在理论上有所贡献、在实践中有真实价值的研究体系。

从单雪澍的成长故事与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科研小白的逆袭并非一蹴而就,这背后离不开导师引领下专业技能与心智的磨炼,更离不开自己永不放弃的那股劲儿。

如同单雪澍所说,不要轻言放弃一个idea”读博的成就感其实来自逐步探索的过程本身。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读博路上每个关卡带来的成长蜕变过程,珍惜当下每一种收获,早日成长为梦想中那个灿若星辰的好学者、好老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