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招生 |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新增两大“微专业”项目

发布时间:2025-05-20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如果不是科班出身,是不是就与热门紧缺人才无缘了?微专业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无论你来自何种专业,都可以通过微专业的学习进行历练,成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在微专业的学习中,你可以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面对面,知晓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你可以结识来自各个学科的伙伴,与他们组成学科交叉团队,共同探讨当下最热门的问题;你还可以从课堂走到企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最初开始铺就自己的创业之路……通过层层历练,微专业助力你成为最抢手的人才

Q什么是微专业

与现有专业不同,微专业是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基于多个优势领域打造学科交叉型项目,或聚焦某个专业方向打造特色项目。微专业的课程体现一定通识性,让跨专业的学生也能修读。微专业的体现在其课程学习与实践的体量上,按照浙江大学的要求,微专业的建设不少于5门课,学分15分左右。学生完成微专业要求课程的修读,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相应微专业证书

Q微专业有哪些亮点?

微专业的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方向。微专业尤其突出交叉复合,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着力培养适应复杂社会需求的人才。微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院系之间、院系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

Q: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推出哪些微专业

为进一步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浙江大学新设AI+X7个微专业项目其中管理学院确认新增科技创新与创业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微专业项目即将招生

*微专业对所有感兴趣的在籍本科学生开放

科技创新与创业管理微专业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无学科背景限制,鼓励有创业意向、科技创新兴趣或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选修。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专业面向具备一定数理基础的本科生,要求学生已修读至少5学分的数学课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及Python程序设计)。

学生修读完成一个微专业,可纳入培养方案个性修读模块跨专业学习模块,并获得微专业证书。

01“科技创新与创业管理”微专业: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生力军

科技创新与创业管理微专业聚焦AI与创新创业管理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需求,培养既懂技术又具备创新管理能力的人才。

在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规划强调科技自主创新,要求高校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人才。教育部双千计划明确急需紧缺微专业建设方向,涵盖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等。该微专业课程体系涵盖创新管理、精益创业等,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如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宁波智能制造国家基地等急需大量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该微专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方式,为区域输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创业生力军。

专业负责人

郑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创业中心(ZTVP)创始主任

团队成员

郭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王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刘景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克俊,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沈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吴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杜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王宏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郭峻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实践教授

本微专业面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工程科技与创新创业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纲领,深度融合商业、工程、科学、技术四大领域。通过学习本专业,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和了解创业项目孵化全流程,掌握从创意生成到商业模式设计的实战技能。毕业生可以在科技初创企业担任产品经理、技术合伙人,推动技术商业化;在大型企业创新部门主导数字化转型、新产品开发及商业模式设计;在投资与孵化机构从事科技项目评估、投融资管理及创业辅导;在公共服务领域参与智慧城市、低碳技术等政策设计与实施……

具体而言,本专业课程体系围绕理论-方法-实践三大模块构建: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创新管理、基于创新的创业、设计思维与产品创新

方法论课程包括精益创业、商业模式设计

实践模块包括Z+科创训练营、紫金创享创业大讲堂、创业路演(Demo Day

通过校企合作、MOOC资源及线下研讨,学生将掌握AI技术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场景,并能设计智能化商业解决方案。培养AI+时代拥有科学思维+工程思维+商业思维+设计思维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具备:

技术理解力: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商业场景中的应用逻辑;

创新实践力:通过精益创业、设计思维等方法论,完成从创意到产品落地全流程实践;

跨界整合力:整合跨学科知识,设计智能化商业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商业化与社会价值创造;

全球胜任力:对接国际创新生态,具备科技伦理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视野。

02“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专业:培养数据科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各行各业对数据驱动的决策需求日益增长,金融、医疗、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领域亟需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建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职位在招聘市场上供不应求,且薪资水平显著高于传统行业。

本微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掌握数据科学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并注重跨学科应用能力。毕业后,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单位从事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建模、大数据系统开发等工作。此外,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普及,高效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等领域的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就业前景愈加广阔。

课程负责人

孙文光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团队成员

吴息凤,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赵春晖,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宋明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庄博涵,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骆威,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蒋杭进,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

苗晓晔,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崔逸凡,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本微专业旨在培养兼具数据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与AI+X微专业互补,构建人工智能微专业群,满足社会对大数据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将:

学习数据科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和建模

掌握跨学科应用能力,能在金融、医疗、工业等领域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课程设置借鉴国际顶尖院校(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分阶段递进:基础课程进阶技术实践应用,形成理论-算法-应用的能力闭环。依照此教学逻辑,课程包括《从预测到决策:数据科学基础与原则》《数据科学进阶:现代数据挖掘方法》《统计计算与优化方法》《大数据建模与实践》《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高效大模型系统设计: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现代统计推断:方法与理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积极响应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围绕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化等紧缺方向,基于优势领域打造学科交叉型项目。科技创新与创业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专业的推出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通过院院联动”“校企合作,为培养适应复杂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