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学和运筹学领域公认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Management Science一直是该领域学者梦寐以求想要登顶的“高峰”。
今年4月,一篇解决效期品库存管理现实难题的论文成功登上Management Science。该研究不仅填补了理论空白,还生成了一套简单可行的数据驱动策略,可帮助企业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成本。
尽管像这样“顶天立地”的研究,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并不鲜见。但鲜见的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浙大管院2019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黄靖开是在自己博二到博三期间做的这项研究,那时候的他才刚进入科研之海几年。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项研究在正式发表前仅经过两轮修改就被UTD24期刊接收,从确定选题到论文最终发表,整个过程也不过耗时3年。
如此一气呵成的“登顶”历程,他是如何做到的?
如今黄靖开已毕业,即将前往美国纽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首在管院读博的几年时光,他提到了几个关键词——“顺利”“充实”“快乐”“温暖”。
本期【研之有悟】专题,我们邀请黄靖开做客专访现场,分享自己读博几年来所积淀的科研经验与感悟,希望能给正在读博的管院学子们一些启发。
专访现场
Q1:解现实难题的研究注定艰难,为何会选择做这样一项研究?
黄靖开:“因为这项研究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主要源于周伟华老师牵头的管院团队在与阿里的合作中发现了他们对“攻克效期商品库存管理难题”的迫切需求。
作为国内领先的新零售平台,阿里效期商品的供应链网络具有典型的“单仓库-多门店”特征,其库存管理长期以来面临“补货-分配”难题,尤其是“日日鲜”这类效期商品。因此,他们希望我们能够针对其日日鲜商品,设计一套合理的、数据驱动的“库存补货-分配策略”,以帮助他们降低库存成本。
而且恰好我们管院有数智创新与管理学科优势,阿里又有真实的数据,当时杨翼老师说这个选题值得做,对行业问题解决与学术理论创新而言都非常有意义,问我是否感兴趣。
我也觉得这个选题好,于是说“可以做做看”,就这样,我和杨翼老师、我的导师周伟华老师,以及杜克大学的Kevin Shang老师,一起开启了这项研究。
黄靖开在会上介绍自己的研究
Q2:从选题到发表,开展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是否经历过艰难时刻?
黄靖开:“这项研究耗时三年,过程总体上较顺利。”
从2020年12月开始做,到2021年12月投稿,我们大概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来做这项研究,然后从2022年4月收到第一轮返修意见,到2023年7月被成功接收,中间一共花了10个月时间修改。
整体来看,还是非常顺利的,因为我们只经历了两轮修改就收到了很好的反馈,而且得出关键结果的过程也没有很曲折,很顺利就完成了这项研究,因此没有特别艰难的时刻。
当然,在没有推出论文最重要的理论结果前,内心还是有过不确定的。
那段时间,不管是吃饭,还是走在路上,脑子里每天都在不停地想这些问题,我记得是在2021年6-7月,有一天骑车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可以用某个工具去做这件事,于是我赶紧回去试了一下,结果发现真的可以,就这样把结果推导出来了。
Q3:这项研究为何能登顶UTD24期刊?为此你做过哪些努力?
黄靖开:“就是对问题的不断钻研与积淀吧。”
这项研究是我博二到博三期间做的,算是我的第一篇高质量论文。它之所以能够被国际顶级期刊接收,是因为这个选题本身是近些年来比较火的一个话题,比较新颖。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我们设计的策略相比过去已有的策略更加简单可行,所以在理论创新上算是一个很好的进展。
关于努力,我认为能够做好这项研究,首先离不开每日不断地钻研和与老师们的交流碰撞。我是那种遇到没解决的问题会一直思考的人,所以研究期间我非常聚焦于研究进展,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工位上看文献、推证明,或者是不断找老师们交流讨论。
黄靖开(右1)和周伟华老师讨论研究
其次,前两年通过上课、看文献、跟着导师做研究等所积淀的科研基础,也对于推导出研究的关键结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如果没有这项“积淀”,可能在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就无法设计合适的研究思路,也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研究工具。
所以我很庆幸自己前两年读了不少文献,而且我本科是统计学专业的,这些前期的积淀可以让我在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等方面更容易找到问题突破口,包括解决这项研究工作中主要挑战的工具就来源于之前掌握的统计中的一些不等式。
再者,就是深入企业调研交流。做这项研究的前期,我们去阿里跟他们的负责人深入交流过相关问题,中期也去做过汇报,后期去提过一些真实数据,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总之在我看来,做研究就是要坐得住,也要勇敢“走出去”,主动交流与调研。
Q4:你认为要做出一项高质量研究,最具挑战的是什么?
黄靖开:“最具挑战的是写作,常常需要反复推敲。”
我个人觉得最难的是整个研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因为要写出一篇逻辑清晰、语言精炼、“亮点”突出,能够吸引到顶级期刊编辑关注的论文,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段可能都要思考如何去做精心地设计,而这个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质量论文需要耗时多年的原因,因为写作的过程可能需要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我的合作导师Kevin曾跟我说,写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花费70%的努力去做,我很赞同他的看法。
为了能够写出比较吸引人的文章,我常常会思考很久才下笔,写着写着突然想到更好的写法,就会将前面写的全部推翻、重新写。就这样反反复复,是个非常磨炼心性的过程。
Q5:为何来管院读博?这几年读博的体验是怎样的?
黄靖开:“因兴趣而来,这段读博时光充实、快乐且温暖。”
首先,选择读博是出于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我觉得看论文、写论文很有意思。记得在本科四年级时我们有个读论文、作论文报告的课程,当时我就觉得做学术研究很有意思,所以就继续读博了。
我还记得本科时和同学做过一个SRTP项目,是跟盲盒抽卡概率相关的一个研究,当时只是初步做了一下,因为水平与认知有限,做的也很浅。在我刚开始读博没多久的时候,我发现国外的一位PhD也在做类似的研究,他们的Working Paper后来发表在了Management Science上,这让我觉得非常巧,也给了我信心。
我就会想,至少我感兴趣的那个基于现实产生的问题也是有研究价值的,而且深入做下去的话也能有很好的发表。
其次,选择来管院读博,是因为当时了解到周伟华老师正在招浙大“文科+X”多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他做的数据驱动的决策相关研究我非常感兴趣,而且我本科所做的研究是有关于预测方面的,但我实际上对决策更感兴趣一些,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就申请了这个项目。
加入周伟华教授团队的黄靖开(左2)
关于读博体验,总体来说非常顺利、充实、快乐、温暖,特别是在老大楼的时候,我很喜欢那里的工位,每天和伙伴们一起上自习,那个氛围特别好,每天看书到很晚也不觉得累,因为看的文献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越看越意犹未尽。
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对运筹管理学方面的研究和理论也会越来越了解,会思考怎样去探索创新,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很怀念我的读博生活。
Q6:读博期间有没有遇到一些人或事,总给你勇往直前的动力?
黄靖开:“老师的指导和亲友的鼓励都是我前行路上的动力源泉。”
有很多。首先是在浙大管院遇到一群非常有爱的老师,比如周伟华和杨翼老师,还有杜克大学的Kevin Shang老师,我平常无论是研究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会找他们聊天,他们也都会耐心给我解答,不求回报地给了我很多科研与心理上的支撑。
黄靖开与杨翼老师
在他们的帮助与引导下,我的论文才能打磨得越来越好。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老师们平时都有很多的行政职务和工作,非常忙,但每次我约他们聊研究的事,基本都会给我留时间。
除了老师外,我女朋友符咏畅也带给我很多前行的能量,她也是周伟华老师的学生,我们在读博期间一直相互帮助、鼓励与支持,共同为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而努力,非常感谢她。同时,我的父母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支持。
Q7:对于未来,你有怎样的规划?有何研究展望?
黄靖开:“以学术为业,继续做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未来我想要继续在学术领域耕耘,因为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学习,对习得新知识很有热情,所以产生了对研究的兴趣。
在接触了研究后,又觉得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深入挖掘去做一些创新很有意思,所以未来想以此为职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当然,我希望未来自己所做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能够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真正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比如在数智时代下帮助企业通过智能决策优化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
关于研究展望,我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对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理解,积极学习前沿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期在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领域做出更多创新性的、能够落地的贡献。
Q8:能否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科研与读博经验?
黄靖开:“最重要的还是多看、多问,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多看文献,而且是持续地去看文献,没事就去翻翻文献。因为只有不断看,看得足够多,你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如何去搭建一项研究的框架、如何去设计研究的思路。
除了看文献,我还会去看看领域内比较厉害的一些学者的主页,看看他们最近在做什么前沿研究,看看他们所聚焦的方向与思考的问题。
科研工具和网站方面,一般就是大家比较常用的那些,比如Overleaf。选题方面,我一般是基于文献研究和实际问题调研来找,有时候关注到一些社会现象,也会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可能涉及到的研究选题。
当然,光埋头看也不行,还要多“走出去”交流,比如多去参加国内外的一些高质量会议,多做一些研究进展汇报,主动与同行交流。
参加学术会议的黄靖开
另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与自己的导师们交流。这需要同学们把自己变得足够self-motivated。
我的做法是和导师商量建立一个常规的交流机制,比如隔一周或隔两周去找老师汇报一下研究进展,像我们这次这项研究能在一年就写出来,就是因为我们基本上每周都会围绕这项研究开例会,除非有特别紧急的事,否则一般都不会间断。
特别想要强调的是,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早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开展研究工作,同时要把英文的论文汇报练好,我认为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会很有帮助。
最后,我觉得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科研路上难免遇到压力,要学会给自己解压,我通常会通过看推理小说、看哔哩哔哩,或者打网球等运动来解压。
黄靖开与导师周伟华
黄靖开在专访中提到,能够在读博阶段收获如此顺利且充实的科研时光,离不开导师周伟华的帮助与指引。可以说,导师陪伴了他读博阶段的整个成长过程。那么在导师眼中,他是一位怎样的博士生?毕业之际,周老师有什么话想要对黄靖开说?我们也邀请了周伟华老师来到专访现场。
导师寄语
周伟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教授
黄靖开同学天资聪颖,能力全面。2019年,我计划开展数据驱动决策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需要具备统计、优化及编程等多方面的能力。
黄靖开同学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统计学专业,原本对优化和编程并不擅长,但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两种能力。在充满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中,他总能有效结合统计和优化的方法来做一些非常困难的理论发现和证明,还能利用其编程能力做出详尽且可靠的数智实验结果,将理论和实验验证完美结合。
当然,这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获得,而是沉淀于他每日的刻苦钻研与付出。让我惊讶的是,无论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多难,他都能想到解决办法,似乎在他面前没有解决不了的学术问题。
此外,可能更关键的是,黄靖开对学术充满了兴趣。他对研究极其专注。我发现,学术对他而言,从来都不是枯燥乏味的存在。他是真的乐在其中!
我也很高兴能遇上这样的学生。如今他将踏上新的征程。我希望未来的他能在一些更基础、更重要的问题上做出新的突破。衷心祝愿他前程似锦,拥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和精彩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黄靖开同学是通过“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生项目进入管院读博的学生。本身拥有统计学专业背景的他,在管院又得到了“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与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滋养,或许这也是他能在学术研究上表现如此出色的原因之一。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近年来提出并践行“学科交叉BEST”战略,相信未来将会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出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交叉型拔尖创新人才,做出更多服务国家战略所需的、“顶天立地”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