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校园“分手”,他们坚持要去这“三个地方”

发布时间:2022-06-21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352

6月的大学校园,连空气都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但据说毕业季最让人扎心的,并不是离别,更不是分手,而是“去向未定”的迷茫与焦灼。此时此刻,你想好毕业去向了吗?

据教育部预计,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但即便如此,很多浙大管院学子心中对“三去”的去向坚持仍从未松懈。所谓“三去”,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如扎根西部、东北、基层等,为人民服务,振兴当地经济;到五百强、龙头企业去“创新创业”,打造亿万级领军企业,推动中国经济腾飞;到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去深造或奉献,攻读硕博项目、科研育人等,以学术研究与教学推动管理学科及教育繁荣发展。

这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魏江院长对学子们的期望,同时也是管院学子们学习多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如今毕业在即,他们中已有不少人如愿以偿地踏上了“三去”的新征程。三去”系列专题第一期,我们就“毕业去向、学长寄语、毕业离校前的话”等多维度采访了已确定到五百强、龙头企业“创新创业”的两位毕业生代表,接下来一起看看他们怎么说。

专访现场

我要的不只是就业”

赵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本科毕业于浙大管院2010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Q1:为何选择去娃哈哈做管理?是怎样的积累让你能够入职娃哈哈?

赵臻: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娃哈哈正在寻找企业所需专业知识、高素质、高学历的毕业生,作为董事长直带的管培生。

当时我感觉自己的条件和这一项目较匹配,于是马上投递了简历。通过多轮高管面试,最终和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先生面谈后,获得了最开始的“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职位。

在后来的交流中,宗总透露之所以选择我,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考虑到我的专业,从本科信管专业到研究生管工方向的学习和研究,使我对电商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情况了解透彻。其次,由于娃哈哈电商公司是一个新组建的团队,需要一个年轻人来带领这个年轻团队。而我在学校积累了大量的学生工作和社会工作经历,有潜质培养成为这个团队的管理者。宗总给予了我很大的信任,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总之,我认为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责任心,以及具备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心理素质,是获得这一工作机会的主要条件。

Q2:对于未来,你有哪些职业规划?

赵臻:短时间内,还是想继续在企业的管理岗位上充实自己,也尽己所能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业绩。未来,如果有机会回归科研,也希望能够利用在企业实干的经验做出真正对行业和管理学研究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Q3:学姐寄语

赵臻: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利用好学校和管院的平台,利用好学习的时光,不要做一个封闭的个体。要有勇气主动伸手,去捕捉良机,去获取建议,去结交朋友,去帮助别人;要有智慧张开双眼,去广读书籍,去阅览美景,去辨识好坏,去审视自己。你一定能在管院成为你想要成为的自己。

郑炎钊,2016级浙大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大二进入竺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大四获得保研名额,成为2020级浙大管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Q1:为何选择去阿里做算法工程师?是怎样的契机让你入职阿里?

郑炎钊:因为我在本科时接触到了“数据分析”的相关课程与知识,了解到很多东西都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支持的,所以那时候我认为未来“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

大二时进入滴滴实习的我,逐渐明白除了数据分析,还需要学习算法;同时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我也真切感觉到了算法的魅力。

研究生阶段我又去到了网易实习,并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算法方向。所以去年秋招选择去阿里,并顺利入职阿里的算法工程师这一岗位。

Q2:对于未来,你有哪些职业规划?

郑炎钊:毕业后,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我还希望能在合适的时间点从结构化的组织中跳脱出来,做一些能实现个人独特价值的事。例如创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与好朋友一起创业。当然,我的未来规划也不排除从螺丝钉走向螺母,努力晋升到管理层,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Q3:学长寄语

郑炎钊: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要保持自信,要带着管院的视角看待事情,成为有担当的人,时刻怀着一股创新创业的勇气和力量。

另外,强烈推荐(除了特别偏文的同学)每个人都去掌握数据分析的技能,这种技能更多指的是当你拿到数据时,知道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和挖掘细节。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决定自己学到什么程度,如管院同学可多多进行可视化处理。顺便提一句,PYTHON真的很好用,可以同时完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等。

不舍浙里管院的那些人和事"

Q1: 即将毕业离校,最让你不舍和留恋的是什么?

赵臻:回家的安定感。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延迟了两年毕业,曾把博士毕业当成人生重担,到了真正卸下担子时最强烈的感受还是不舍。

工作的这两年里虽然很忙,但我总会找时间回学校转转,在食堂吃顿饭,在图书馆或者启真湖边坐一坐,因为回学校让我有一种回家的安定感。但毕业以后,能回家的机会很少了。

郑炎钊:无私的爱。对我来说,毕业季的四月到六月可能是自己往后余生中最轻松的一段时间了。心情十分复杂,有自由,有不舍,也有期待。

最不舍的是学校环境,因为学校里会有同学、朋友、老师、室友、学长学姐来包容你,与你讨论,与你一起解决困难。可一旦进入职场,更多的则是孤军奋战,失误都会被记录下来,不再会有无私的爱了。

Q2: 还能回想起刚入学时的场景吗?当初为何选择来浙大管院学习?

赵臻:博士阶段始于IPhD夏令营。刚入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院老师们都非常关心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健康和成长。所有的老师,在学生科研或学业、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都很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共情共助,是我在管院的学习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温度。

博士阶段最早开始于管院的IPhD直博夏令营,来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都是来自各个高校专业学习上拔尖的学生。大家在科研思维、表达展示以及外语能力上都很突出,使我对读博第一次产生了压力,也产生了更强的期待。

本科毕业选择本校继续攻读直博对我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自己比较喜欢科研并愿意把科研作为未来职业方向。

管院有我最熟悉的环境和老师,管工又是浙大的双一流A类学科,能够提供最好的科研资源和科研训练。

郑炎钊:ITP结缘管院。一方面,因为浙大自由度更高、平台更广阔,我希望能在浙大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巧合。因为ITP是管院和竺院合办的,其中有一些产品、市场营销相关的课程,而且有很喜欢的老师,再加上互联网大赛的经历,因而对管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另外,导师也是我选择管院的重要原因。在辅修班,郭斌老师讲述了一些产品创新的知识,其中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让我十分愿意跟随郭老师做研究。

Q3: 回首在浙大管院的学习时光,你会用哪几个词评价?为什么?

赵臻:焦虑、舒适。我会选择焦虑和舒适这两个词。读博阶段的学习对个人自主性是很强的挑战,需要自己独立去探索研究方向,制定阶段目标,平衡学业以外的生活。

而科研是一个长时间爬坡、阶段性攀岩的过程,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进度滞缓、失去方向,因此产生焦虑。

在博二的时候曾两次博资考失利面临转硕,博三的时候小论文屡次被拒、投递无门,进入博五了学位论文的框架还没有头绪。每个阶段都落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也落后于部分同届的博士生,焦虑是难免的。

但是读博也是一个自主自由的学习过程,有相对宽裕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调剂,不断调整步伐,逐渐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从而获得一种与焦虑和解的舒适感,重新与周围的环境同频,获得内心的自洽。

这种焦虑感和舒适感的循环,能够为我的科研前进和成长提供不绝的能量。

郑炎钊:自信、自由、踏实。在浙里的几年学习时光,我想用三个词来总结:一是自信,对浙大管院很自信,因为同门和学长学姐的实力很强,也对个人从事的方向充满着热情和信念。二是自由,管院非常开放,我的导师郭斌老师从不限制我发展的方向,给予我更多的是鼓励和包容,对我影响至深。三是踏实,在管院读本科与读研期间,我成功地实现了很多想法,将知识与专业结合,这让我感到十分充实和踏实。

Q4: 浙里的学习生活,令你最难忘的老师是谁?

赵臻:进他的团队是读博的幸运事。首先是自己的导师,陈明亮教授。陈老师在生活态度、为人处事、道德培养等方面对学生的塑造与科研教导并重。团队每周都会准时开组会,学生有任何科研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联系上陈老师,老师也会定期带团队去毅行、团建和学术采风。对于我来说,进入陈老师的团队是读博期间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此外,尤其感谢我的德育导师谢小云老师和辅导员王贞玉老师。两年前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由于刚进入企业就担任了重要岗位,初出茅庐的我非常担心自己无法胜任。

在最为不安和惶恐时,王老师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安抚我,给我疏解压力,随后又联系谢老师为我提供“咨询服务”。谢老师非常耐心地给我解析企业情况和用人方式,运用自己在组织行为学上深厚的学识、结合自身带领团队的例子,让我逐渐明确当下的工作处境,转变了我的思维模式,让我卸下心理重担。

郑炎钊:他的智商巅峰在明天。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的导师郭斌教授。在我保研求学时,是郭老师大方地接纳了我。从ITP到管院硕士,郭老师从未停止向我传授硬核的知识与新颖的观点。无论是创新创业还是管理学,郭老师总能给出令我耳目一新的看法与认知,这也是我最崇拜郭老师的地方。

如果说人的一生存在智商的巅峰,那么郭老师的巅峰应该一直都在明天。保持冷静,保持理智,保持逻辑,保持沟通,郭老师也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发表观点,这将使我一生受益。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吴东老师,不论是ITP的课程、研究生的课程、去英国交流。小吴老师都非常关心我,经常鼓励我表现自己,发表看法,并且经常和我深入讨论,给予我耐心的指导。

Q5: 如何理解浙大管院的价值观“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赵臻:不只谋生,更具使命。在各学院的毕业生中,管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最广的,从实业到互联网,从金融到教育界,从个人创业到政府选调。我相信管院的学生有志气也有能力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精英,但也要警醒自己,个人目标的实现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记得当年在入学始业教育时,时任校长曾引用过竺可桢老校长的箴言“大学的意义绝不在于造就多少工程师和科学家,而是'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后来的校史学习让我不断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让我常常自省自己于心于力能否践行“浙大人”的使命。

骨脉相承,浙大管院的价值观也承接着竺老校长的愿景,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不断演绎和传导这一价值观:来管院学习,不只是为了学门知识,会门手艺,便于以后谋生,“管院人”要以更宏大的时代使命要求自己。

郑炎钊:创新且积极。我十分赞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价值观——“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管理学院的学生要成为领导者、牵头者、壁垒打破者,要有创新思维,不能依赖于老旧的东西,这是我对"引领中国发展"的理解。而"健康力量"则积极向上的,应抱有阳光的生活态度,且心怀“国之大者”的正确价值观。

挥别昔日求是园里的温暖与感动,将一切美好珍藏心底,化为在“三去”路上奋力奔跑的力量。他们说,毕业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悲喜,因为心中有梦、有光亮,肩上有责、有使命,所以毕业更像是苦练“十八般武艺”等待上场前的紧张与期待,他们小心翼翼,他们匆忙但有序,只等就位的那一刻,健康力量将“一触即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做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他们将谨记于心、持续践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