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茂英:年产值27亿!“土到掉渣的它”让村民买房买车变富翁

发布时间:2022-06-15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35

年入百万,在杭州买房、买商铺、买两辆奥迪,过上富裕生活......”听到这样的描述,你可能会想:这一定是哪个公司的高管。但若是你在杭州待过,便能透过这些关键词快速想到一个人——杭州文三路胖子烧饼店的老板应显光。从当初创业失败后的负债累累,到如今每年赚得盆满钵满、成为轰动杭城的“网红老板”,应显光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那个看似平平无奇的缙云烧饼。

在浙江缙云,像应显光这样靠卖缙云烧饼发家致富、彻底摆脱贫困的村民数不胜数,甚至还有人将烧饼店开到澳门、加拿大、米兰,在欧盟成功注册商标品牌。202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缙云烧饼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不少网友们表示不解:这么一个看起来干巴巴、土到掉渣的烧饼,竟能让村民脱贫致富,还能走出国门、入选“非遗”?其他好吃的烧饼表示不服!

那么,缙云烧饼为何能从万千烧饼中“出圈”?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吴茂英看来,这背后蕴含着缙云烧饼独特的非遗活化逻辑。

活”了650多年的缙云烧饼,有多狂?

表皮松脆、内质软糯、油而不腻、鲜香满口。”说起缙云烧饼,每个缙云人都会忍不住咽口水。因为它是缙云人童年时期最熟悉的味道,更是老人们常挂嘴上的那个“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的神秘“饼”。

相传,轩辕黄帝当年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饿了就抓一把面团贴在丹炉壁上烤着吃。后来轩辕帝驭龙升天后,聪明的缙云人就用陶土,仿制黄帝的丹炉,制造陶炉,烧烤面团食用。这种在陶制炉膛内贴上饼胚,以炭火烧烤成熟饼的制作技艺,后来便成了缙云人代代相传的特有传统技艺。

据相关资料显示,缙云烧饼流传至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早在元朝时,“缙云烧饼”就已久负盛名,朱元璋征战时吃过“缙云烧饼”后,念念不忘,还特意请缙云师傅到宫中为他做烧饼吃。

由于复杂的原料制作工艺、独特的发面技术及炉温掌控技术等等,“缙云烧饼”融麦香、肉香、葱香、菜干香、芝麻香、糖油香于一体,多年来以好吃又富有营养的内在特质闻名遐迩。1989年,“缙云烧饼”被浙江省商业厅评为省优质点心。也因其独特风味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烧饼成为缙云人长期赖以谋生的手段。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他们把缙云烧饼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传统饮食,变成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在缙云,不止成立有缙云烧饼协会,还有缙云县烧饼办。

而这小小的烧饼,也从未辜负缙云人投入的心血,不仅从缙云走向全国,还走向全世界。同时,每年还创造着惊人的产值。

据浙江省缙云县烧饼办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缙云烧饼”产值达到27亿元,比2020年的24亿元整整增收了3亿元,同比增长12.5%,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2014年烧饼办成立之前,产值仅为2.1亿,从业人员仅为2300人)。

2021年“缙云烧饼”新增示范店90家,累计签订授权许可合同1009份,开张营业示范店661家,全国开张门店、摊点8000多家,产品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尽管受疫情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2021年“缙云烧饼”产业依然续写着“致富传奇”,可谓是“文化经济比翼齐飞”。

不仅如此,缙云烧饼还带动菜干、烧饼桶、原辅料等基地化建设,实现‘一业兴百业’。”吴茂英表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缙云烧饼撬动富民大产业,带动数万人就业增收,并依托烧饼师傅培训,助力四川省南江县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缙云烧饼还铸就了大品牌,获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欧盟商标,品牌价值达80亿元,已成为缙云农民创业的新引擎和缙云宣传的金名片。”吴茂英说。

世间烧饼千千万,缙云烧饼为何能“出圈”?

尽管缙云烧饼鲜香味美、历史悠久,但烧饼行当与众多传统美食并无差异,类似的烧饼在全国各地都有。那么,为何大多数烧饼都只能“小打小闹”,而缙云烧饼却偏偏能从万千烧饼中成功“出圈”,入选国家级非遗、走出国门,让原本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农民增收困难的浙江缙云,彻底摆脱了贫困?

吴茂英表示,这一切归功于缙云烧饼的产业化、品牌化与非遗活化。她说,当前,浙江大多数传统美食在产业化和非遗活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品牌意识薄弱,缺乏以区域品牌管理等现代经营理念来指导传统美食产业化的实践;文化理念浅薄,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融合不足;创业主体弱小,缺乏品牌意识;同一品种美食存在着较大的规格、价格和口味等差异,难以做到标准化等。

实际上,过去的缙云烧饼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缺乏统一管理,质量参差不齐,行业恶性竞争,饼香依然被埋没在深巷里。直到2014年,缙云县县委、县政府决心要将缙云烧饼打造成富民大产业,于是开始聚力抓缙云烧饼的区域品牌建设,以此实现缙云美食文化的挖掘、弘扬与传播,实现非遗活化。

那么缙云具体做了哪些事,才让烧饼撬动起富民大产业、有了今天的知名度?

作为从事《文化遗产活化》教学的课程教师,吴茂英曾带领团队深入缙云调研,结合文化遗产活化与区域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开发等相关理论,对缙云烧饼“致富奇迹”与非遗活化的深层次逻辑展开研究,并产出智库报告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与“非遗活化”建言献策,撰写教学案例赋能人才培养。吴茂英表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缙云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1)政府搭建“烧饼舞台”

通过成立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烧饼办、烧饼协会,开展烧饼师傅调研、国内地方美食产业化调研与专家咨询,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以及出台相关制度保障等,将缙云烧饼从深巷里拉到了“舞台”上。

2)设计凸显“烧饼形象”

他们挖掘并系统梳理烧饼文化,积极申报非遗,建设“缙云烧饼”文化展厅、创建“缙云烧饼”特色村,并为烧饼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获得地理证明商标。同时,制定《缙云烧饼制作规程》,推动烧饼产业的标准化、品质化。

3)精心培育“烧饼师傅”,传承烧饼制作技艺(非遗)

缙云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截止2021年底,累积培训烧饼师傅10980人。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持续创新培训体系,让烧饼师傅不仅会烤饼,还会卖饼。为传承烧饼制作技艺,他们还设计了一套缙云烧饼师傅技能晋升机制,鼓励“名师带徒”等。

4)创新宣传“烧饼文化”,促进非遗活化

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人人宣传“缙云烧饼”的格局,开发烧饼文化读物、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及技能比赛,借助CCTV、人民日报、短视频(如李子柒)、电视剧、书籍等各类媒体宣传,以及让烧饼入驻景区,走进全国各省市的学校食堂、宾馆酒店等各类场所、拓宽“缙云烧饼”推广渠道等,全方面提升“缙云烧饼”知名度与影响力,让“烧饼文化”走进全国各地人民心里。

缙云烧饼以区域品牌建设实现了美食文化的挖掘、弘扬与传播,可以说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型案例,能够很好地为同样存在社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贫乏、农村实用人才短缺、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的山区县城提供经验借鉴。”吴茂英表示,缙云烧饼的“非遗活化”经验值得在全国各地传统饮食领域推广。

同时,她认为缙云全面复制缙云烧饼模式,大力发展缙云爽面、七彩农业、乡村电商等“十大乡愁产业”,以一业辐射带动百业,促进农民创业,并对外培养全国各地的烧饼学员,对四川南江县的农民开展“缙云烧饼”师傅培训,带动南江群众脱贫致富等做法,亦值得在全国待加快发展区推广。

小烧饼也有“大烦恼”,如何在小吃界引领风骚?

今年3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考察调研时参观了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他指出,“沙县小吃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探索,还要完善,还要办得更好。现在的城市化、乡村振兴都需要你们,这就叫做应运而生,相向而行,我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引领风骚!”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的殷切期望。缙云烧饼尽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傲人成绩,但要赶上“国民小吃”——沙县小吃,持续引领风骚,还有一定差距。

吴茂英表示,因前期快速发展,缙云烧饼也逐渐积累了不少“烦恼”。比如始终缺少龙头企业,有限的资本也使其很难进驻机场、高铁站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示范店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内,省外也有分布,但远没有像沙县小吃那样覆盖全国;同时,作为区域品牌,缙云烧饼还面临进入门槛低、档次差异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日常维护与管理痛点;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缙云烧饼”的打假之路也未曾停歇;产品始终在低端市场挣扎,产业竞争力很难增强……年轻人不愿加入烧饼创业,品牌文化代际传承难。

这一个接一个的难题,严重制约着缙云烧饼的进一步发展。而探索破解这些难题的方法,不仅是缙云县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吴茂英团队持续深研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保护和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挖掘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加速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我想,这将是作为学者的我们所必须肩负的科研使命、社会责任,也是做好‘以文化人、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前提。”吴茂英如是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