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超越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

陈凌指出,创业式传承汲取了中国传统家族企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发布时间:2019-08-09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925

家族企业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传承人和企业成长相结合。当全世界都在讨论如何“子承父业”的时候,长期致力于研究家族企业管理和转型的学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凌,结合方太茅氏父子的经历,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子承父业的方式:创业式传承。

陈凌指出,创业式传承汲取了中国传统家族企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跨代合作创业,实现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企业家学院院长陈凌

 

创业式传承为何是一系列事件?

/陈凌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他的名著《利息理论》正文开头有一句话:“收入是一系列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对每个人来说,只有那些在他的经验范围内所经历的事件,才是他所直接关心的。正是这些事件—个人精神上的体验构成了他的最后收入。对他来说,外部事件只有成为精神感受的内部事件的手段时,才算是有意义的。 

在创办方太的过程中,茅氏父子就是不停地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不停地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纠结、思索、感悟和提高,头脑所遭遇的刺激和精神生活的川流,帮助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快速地成长,所以我们说,创业式传承是一系列的事件。 

突破传统华人家族企业成长逻辑

创业式传承的创新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对传统家族企业制度的一个革命性的颠覆和创造。茅理翔在第一次创业过程中遇到挑战时,就是通过不断吸引家族成员参与经营来克服困难的,这一发展轨迹是典型的传统家族企业发展模式。

创业时期,凭借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才,全情投入,团结奋斗,甚至可以不计报酬,能够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当一个家族企业运转良好时,它的确会拥有很大的能量,但当它运转失灵时,就会变成可怕的爆炸物。家族企业将权力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之际,正是其最容易受伤之时。一旦出现失误,这往往会导致家族失去对企业的控制。

中国香港学者黄绍伦很早就提出,华人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现象并不是按照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拥有和经营原有企业的方向发展,甚至兄弟姐妹合伙都不是稳定的类型,在创始人或父亲去世以后,兄弟姐妹会分家并将原有企业分为几个企业,或者兄弟姐妹中的一位成为第二代的家族领袖和企业领导人。到了第三代,华人家族会围绕优秀企业家形成家族控股的企业集团或者松散的企业网络。

创业式传承就是汲取了中国传统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不是把原来茅理翔创办的飞翔集团交给两位子女让他们共同经营,或者把飞翔集团一分为二让子女分别经营,这两种模式都是传统中国家族企业采取的传承模式。茅理翔所做的选择是支持女儿、女婿创业之后,和儿子共同创业方太来做代际传承,第二代兄妹在创业过程中依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创办方太初期,茅氏父子约法三章,拒绝其他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给茅理翔带来了很多向家族内其他成员的解释和一些麻烦,但是,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对一定规模的家族企业强行修剪家族树所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伤害。方太创业式传承充分利用茅理翔家族的人力资源,但是没有按照传统中国家族的模式动员太多的家族资源进入一个创业项目,而是通过口袋理论把不同的创业项目分开运行,但是又积极鼓励家族成员互相支持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方太又采取淡化家族制的方式,从而减少企业高管团队中的家族成员,积极引进外部职业经理人,这样就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家族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家族是为了企业,而不是企业为了家族。这样,企业就能够按照商业组织的生存逻辑不断向前发展,企业中的家族成员最重要的作用是核心价值观的守护者。 

积极的跨代创业模式 

跨代创业是延续家族创业创新精神,整合家族资源,鼓励后代创造新业务、财务和社会价值的过程。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源于一个名为“成功跨代创业实践”(STEP)的国际项目,主要目标是利用全球化商业和研究网络,探索创业和传承过程,实现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笔者所在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是该项目的正式成员。该研究框架包含四个重要部分:“创业导向”是指家族对待创业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跨代创业的前因;“家族性”是跨代创业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家族独有的、难以复制的优势资源,是跨代创业的核心要素;“跨代价值创造”是家族新生代成员识别创业机会,创造新的财务、社会价值的结果,是跨代创业的价值实现;“情境要素”包括促进或阻碍跨代创业的内外部要素。

创业式传承就是一种跨代创业的具体实现模式。从跨代创业过程中,茅氏家族所能利用的、家族独有的和难以复制的优势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包括茅理翔多次创业的经验、对于相关市场机会的把握能力、家庭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茅忠群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和年轻人的创业激情、茅氏父子间的良好互动以及学习能力等。应该说,资源如此有限,茅氏父子必须精诚团结,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才有可能走出一条绝地反击的创业成功之路。

仔细研究方太会发现,要想学习“创业式传承”模式,有两个难点:其一,有一个既会经营管理又会做人生导师的创一代,创一代开明、大方,愿意交权;其二,有一个既愿意学习又有创新精神的创二代。这两点是其他家族企业最难复制的。但同时,其他家族企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学习:第一,家族创业的精神维度。不管什么形式的传承,家族创业的精神始终会一代一代地延续和传承,影响每一代家族成员;第二,家族创业的方法论。两代人之间在遇到分歧时如何沟通,企业面对市场压力时如何克服,两代人的经营和管理思想如何互补,这些都是有方法可依的。

创业式传承是介于共同创业与独立创业之间的一种创业模式。方太这一成功案例的特色到底在哪里?茅理翔认为,就是创业式传承这个模式。这种创业式传承的模式,能给其他一些家族企业以借鉴和参考,包括三三制理论、淡化论、口袋理论等,对家族企业的成长很有利。

关键: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传承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家族企业管理领域著名学者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和合作者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想探讨传承过程中两代人的年龄状况和传承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规律。他发现两代人的年龄状况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传承效果是最好的:第一个时段是当第一代在5160岁,第二代在2333岁;另外一个时段是当第一代在71 75岁,第二代在4150岁。在酝酿和成立方太的关键一年(1995年),茅理翔54岁,茅忠群26岁。显然方太的成功传承给上述研究的第一个最佳时段做了很好的例证。

这个研究发现两个传承最佳时段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晚一点的传承时段第一代已经超过70岁了,第二代也已经在企业里工作、历练了很多年,因此这样的传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一代没有疑惑,第二代也是按部就班,这可以说是传承交接班的主流模式。第一个时段就不一样了,像茅理翔开始和儿子创办方太时刚过55岁,大多数同龄人仍处于豪情万丈创业忙、遇到困难自己扛的阶段,他们还没意识到需要通过帮助二代创业来开始传承之旅。第一代在5160岁这个年龄段扮演了非常好的传承导师和创业导师的角色。 

茅忠群认为,自己从父亲身上传承下来的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创业精神。“我父亲从第一次创业到现在第三次创业,展现了拼搏的创业精神这个年龄还在天天上班。”再往深了说,传承的是一种道,“对企业经营来讲,有企业经营之道。做人要有人道,儒家最高还讲天道。我觉得核心传承的就是传统文化的这种道。”

接班人的能力与素养关系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家业长青、成为百年老店的大前提。茅理翔认为,接班人必须具备五大能力和三大素养:五大能力分别是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鼓动能力;三大素养是思想素养、精神素养、道德素养。

茅理翔认为,承不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现代家族企业与传统家族企业的分水岭。如果企业光顾自己挣钱,光为了自己家族幸福,这个企业不会长久。一个优秀企业就是一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要在不断地承担社会责任中成长、壮大,只有这样的企业和家族才能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敬,继而成为家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