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从个人到企业,小心碎片化学习“陷阱”

郭斌撰文分析了碎片化学习趋势的形成原因,结合相关研究与实践案例,揭示了个人与企业在碎片化学习中要注意的“陷阱”。

发布时间:2018-11-23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73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似乎都能接触到想要的信息。当然,这也包括可以自由发挥主动性的“碎片化学习”。

    在节奏极快的大城市,“碎片化学习”成为了很多个人与企业的挚爱,甚至有人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提升个人能力与企业竞争力最机智的手段。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认为,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日前,他撰文分析了碎片化学习趋势的形成原因,结合相关研究与实践案例,揭示了个人与企业在碎片化学习中要注意的“陷阱”。

640.webp.jpg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

碎片化学习的陷阱:从个人到企业

郭斌/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与过载的时代。知识和信息不断地产生和刷新,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世界,冲击着我们的认知。

    社会比较驱动下的碎片化学习趋势

    这是一个“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更为普遍的时代。以往的时代,由于我们的社交网络本质上不够开放,也没有现在这样广的范围,加之信息传播的速度远低于现在,所以“社会比较”总是在较为有限的范围内发生。

    而在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互联网在连接我们的社交网络时,也把社交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以更快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我们有或有意,或无意,或不得不进行比较。

    如同我们现在看到的碎片化学习趋势。大量在线阅读和订阅服务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语音或视频的方式收听(或收看)由专家进行压缩的(或者说精炼的)内容分享,来迅速地学习知识。

    这似乎是一件好事情。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充电”式学习;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缓解目前因无处不在的“社会比较”所带来的知识焦虑感——“人们都在学习,我不学习的话是不是会被时代所淘汰?”

    然而,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是否存在着负面问题呢?

    相关研究中碎片化学习的负面影响

    一些针对“计算机、手机、Google搜索引擎、数码相机等技术对我们大脑和记忆力的影响”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这些技术作为大脑的外部延展(as an extension of brain),这可能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长期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机制包括:注意力分散机制(distraction of attention,也就是丧失对细节更清晰和更完整的记忆),以及认知减负机制(cognitive offloading,也就是将记忆交由外部装置来承载)(英文版参见:Brian ResnickWhat smartphone photography is doing to our memoriesMarch 282018https://www.vox.com/science-and-health/2018/3/28/17054848/smartphones-photos-memory-research-psychology-attention

    我们可以从Julie Beck的“Why We Forget Most of the Books We Read”找到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速成式阅读(或者说学习):“But for many, the experience of consuming culture is like filling up a bathtub, soaking in it, and then watching the water run down the drain. It might leave a film in the tub, but the rest is gone.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进行阅读或知识分享的专家,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计算机、手机、搜索引擎、数码相机技术,正成为我们大脑的外部延展。由于相似的原因,长此以往,这种速成式学习方式将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带来影响。

    除了上述提及的认知减负机制和注意力缺失机制,还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也会影响到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首先,与碎片化学习相比,我们自己进行阅读,尽管可能在速度上较慢,但它具有难以被替代的优势,也就是来自于深度思考的优势。

    自行阅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我们每阅读一些内容,就会与我们已阅读过的内容以及我们此前所阅读过的、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印证。同时,我们也会去猜测接下来将会看到的后续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信息的不断调取加深了记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不断将大量知识或信息点进行结构化重构和重连的过程。这两个方面无疑都将更有效地加强我们的长期记忆,并且用知识的关联替代了那些零散的知识碎片。从更长期的角度而言,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

    其次,那些被专家或他人精简过的知识,本质上是以他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之后的知识,这既可能会过滤或扭曲一部分有价值的知识(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会加入一些有价值的知识),也可能会由于他们认知方式与我们认知方式的不完全兼容,而造成我们在理解和吸收效率上的问题。

    企业“碎片化学习”,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个体的碎片化学习转向组织的碎片化学习,可以看到一幅相似的图景。

    由于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与竞争环境的激烈,许多企业都有非常强的外部学习动机。企业家们常常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希望以此来学习其他企业,尤其是领先企业的优秀管理实践做法(或者说最佳实践)。这似乎是一件好事情,因为那些不断学习的企业,成长通常更为迅速。

    但也有不少企业存在着碎片化学习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这些企业很希望学习和掌握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是怎么具体操作的,所以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强调“实操性”,也就是这些最佳实践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实施细节。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这些最佳实践背后的“为什么”(why)与“如何做”(how)相比,在重要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如何做”,在领先企业的具体做法形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这家企业自身情况和当时环境的具体特征。

    如果简单地模仿,实际上很难发挥这些做法的最优效果。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实践做法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才能真正理解最佳实践的实质,进而依据自身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环境特征来进行调整、修改,以达到更好的落地效果。

    正如“华为公司从IBM引入IPD体系”的案例,华为的最大收获是理解了IPD的精神实质和背后的管理逻辑。早期阶段,具体的体系细节和实施做法是IBM的咨询顾问与华为共同填充和迭代出来的,并不是直接简单复制IBM公司的做法。

    其二,一些企业试图不停地选择来自不同公司的最佳实践进行学习,然后再将这些做法进行拼接,试图由此产生出企业自身有效的管理实践体系。

    诸如此类的碎片化,要么体现在将来自不同学习对象的碎片化业务流程和制度设计放在一起,要么是在一个业务流程或部门管理体系上将许多来自于外部的做法碎片放在一起。

    正如系统论所告诉我们的,姑且不论这些碎片化的实践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即使这些碎片化的实践是好的,但其所构成的整体并不一定是好的,且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子系统层面的最优,无法保证在整体系统层面的最优,尤其是当这些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联时。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随机行走的文字”)

 

 

 

文末二维码.jp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