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考结束了,在这场“人生大考”中取得高分的高考赢家们终于松了口气,关于未来,满是美好憧憬,仿佛已是人生赢家。
近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周欣悦教授撰文给高考赢家们浇了一盆“冷水”。文章开篇写道:“高考之后,人生才真正开始。但如果你把高考思维带到真实生活里面,那你就输定了。”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主任周欣悦
在很多人看来,高考赢家每门科目都拿高分,智商惊人,可不就是未来的人生赢家吗?对此,周欣悦教授不以为然,她认为,高考赢家的“全面发展”思维仅适用于高考,如果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则可能导致平庸。
为什么有些高考赢家无法成为人生赢家?
周欣悦/文
假如我给你做一个能力考试,统计了你的分数后,我告诉你: “你的A能力非常强,在平均数以上,但是你的B能力比较差,在平均数以下。”这时候,你会怎么反应呢?接下来,你会花更多力气在你的A能力上,还是花更多力气在你的B能力上呢?
如果你跟我的学霸本科生一样,那么你会更关注自己的弱点。他们被测试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来问我:“老师,我怎么样才能改进我的这个弱点呢?”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弱点,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全面发展”,来自于我们的教育体制。
“全面发展”思维真的好吗?
我们的应试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偏科。高考只要有一科分数超级低,就会把整体分数给拉低。当学生准备高考的时候,会花最多力气在自己比较弱的科目。
家长们也是这么想,据调查,77%的父母认为学生应该在成绩不好的科目上花更多的时间和功夫。没错,如果你想当高考赢家,就不能特别明显的偏科,就需要“全面发展”。
但是你想一想,这样一种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被带入到现实生活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公司,一个国家里面,每个人都要全面发展,把力气都放在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提高自己的短板上,每个人都要把自己低于平均数的能力提高到平均数,那么你们猜想,这个班、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国家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一定想出了问题的答案,如果所有的人都只关注全面发展,弥补自己的短板,那么不管有多少个人,他们都会变得一模一样。
最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人擅长空间思维,有一些人创造性更好,有一些人擅长人际交往。但如果每个人都只花力气去弥补短板,那么最终,这些差异就会消失。我们得到的,是一大堆一模一样的人才,就跟流水线上造出来的一样。
当我走进一间教室,看到一张张学生的面孔,但是他们都具备同样的能力,表达一样的思想,甚至还有相似的人生目标。这种景象简直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噩梦,一个国家教育体制最大的失败。
如果我问你,你和隔壁老王的区别是什么?你能答得上来吗?
为什么人才最后变成了庸才?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我的本科生,你反其道而行,你说:“让全面发展见鬼去吧!我要做我擅长的事情!我的这个能力非常强,我要进一步提高这个能力”。
于是在努力之后,你的这个能力变成了全班第一,所有的人一想到这个能力,就想到了你,一想到你,他们就想到这个能力。如果有同学想要创业,需要找一个这个能力很强的人合伙,他会第一个想到你。如果有公司想要招聘这种能力很强的人才,那么老师也会推荐你。
为什么人才最后变成了庸才?因为他们太关注自己的弱点,他们太相信全面发展。
马云也不例外,他也逃离不了这种“全面发展”的魔咒,他英语成绩很好,但是数学成绩很差,他的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一分。因此他花了很多心血在数学上面,到了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了79分,这才考上了大学。话说起来,我和马云刚好是反过来的,文科才是我的短板。
想要学习成绩好,我们必须要全面发展,不能有明显的短板,才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这个“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在学校里面取得成功,却未必可以帮助你在人生中取得成功。
怎样解决短板问题?
你可能会觉得“全面发展”这种思维方式没什么问题。不是有一种效应叫做木桶效应吗?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这个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一定不能有短板,我们得先把短板补齐才能装更多的水嘛。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和改进自己的弱点,这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负面偏好”,也就是negative bias。负面偏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人们更多的去关注那些不好的负面信息,这样的偏好让我们在原始丛林中得以生存下来。就像你可能会问,那我的缺点怎么办呢?我会不会因为这样而错失很多机会呢?
当然有可能,那么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不要忘记了,这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你只要找到一个合作伙伴,你的弱势正好是他的强项,这样就可以弥补你的不足之处。想想马云,他的数学不好,但是英语能力很强,所以他在创立公司的时候,如果需要用到数学能力,他就找数学能力很强的人合伙就行了,马云不需要亲自去做数学相关的工作。事实上,阿里的战略是未来要靠大数据赚钱,但是马云需要自己去做技术工作吗?
如果每个人都忙于全面发展,弥补自己的弱点,每个人的能力都跟其他人一模一样,那么还有必要合作吗?根本没有必要。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只有在每个人的优势非常突出的时候,才有必要合作,同时合作起来才能如虎添翼。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公司,苹果啊,微软啊,谷歌啊,都是两个人一起创建的。例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是一个设计和营销天才,但是他并不擅长写代码、编程序。但这并不能阻碍他创立世界上最伟大的电脑公司,因为他找到一个合伙人沃兹,沃兹是一个技术天才。他们两个人一合作,就变成了一个梦之队,有技术能力,也有营销能力。
中国人为何不善于合作?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木桶效应吗?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这个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一定不能有短板。问题是,木桶效应根本不适用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你不是一个木桶,而是一块木板,你的长处决定了你有多长。
一个木桶就好像是一个团队,每一块木板就好像是一个人,越长的木板越受欢迎。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最优势的地方拿出来跟其他人组合成为一个木桶。每个人的优势越明显,木桶装的水才会越多。
现实生活里,我们是团队作战,每个人都有突出的优势,这样团队的力量就会成倍增加。反过来,如果在一个团队里,每一个人的能力都很相似,这样是没办法合作的。因为完全相似的人只能竞争,不能合作。
中国人为什么不善于合作呢?我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全面发展的思维,导致中国人每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能力太相似,没有互补的地方,就没有合作的空间。
太过关注自己的短板会怎样?
你可能觉得全面发展也不错啊!如果乔布斯又会营销、又会技术不是更好吗?如果马云又擅长英文、又擅长数学不是更好吗?其实不然。
假如你需要动一个脑外科手术,你去了医院后,发现有两个医生可以选择给你动这个手术,第一个医生是个通才,他不但是一个脑外科医生,还可以动妇科手术,甚至还可以给人整容;第二个医生除了脑外科手术以外,其他什么都不会。这两个医生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个医生。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什么都会做,其实就是什么都“不会”,就是平庸。全面发展只能导致平庸。
有些高考赢家为什么无法成为人生赢家?因为他们把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从学校带到了真实生活。他们太关注自己的弱点,太关注自己的短板,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平庸的人,只能过着平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