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没毕业就开始创业,短短8个月就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100万。仅用十年,王麒诚领军的汉鼎股份就在A股上市。从他创业至今已经十余年过去,无论时代怎样巨变,他所带领的汉鼎宇佑始终保持着快速稳健成长。
明明每年都有很多企业濒临死亡,然而汉鼎宇佑似乎与此绝缘,这位“80后白手起家首富”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集团所有从事的行业都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近日,汉鼎股份创始人、汉鼎宇佑集团董事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3届校友王麒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汉鼎宇佑快速稳健成长的秘诀,原来是建立了“三道护城河”。
汉鼎股份创始人、汉鼎宇佑集团董事长、浙大管院校友王麒诚
起步于2006年的汉鼎宇佑集团总部位于浙江杭州,集团拥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汉鼎宇佑,160多家全资或参控股子(分)公司,旗下产业涵盖文化、医疗、科技、金融、能源五大板块。
据王麒诚介绍,汉鼎宇佑能够实现快速稳健的发展,原因在于企业“三道护城河”的建立。2008年,汉鼎宇佑凭借工程领域“12甲”资质,提供智慧城市规划、集成及运营的服务。由此,汉鼎宇佑建立起企业发展的第一条护城河。
同年,集团提出建立合伙人团队,即发挥汉鼎宇佑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汉鼎就在那段时间迅速积累了300人的合伙人资源,这就成为了我们很强大的第二道护城河。”王麒诚说道。
2011年,汉鼎宇佑开始启动IPO。“我们发现,如果不对接资本市场,永远都做订单型公司的话,天花板是很低的,没有办法迅速崛起。如果不是上市公司,要去转型非常艰难。所以我们当时毫不犹豫地提出来,在2011年启动上市。”2012年3月19日,汉鼎宇佑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登陆资本市场后,王麒诚思考的问题更多在于如何实现企业转型。据了解,近年来,汉鼎宇佑开始布局智慧医疗领域,通过股权合资或者业务合作的模式,多方面着手打造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的“国际部”资源体系,努力形成独特的中美跨境医疗渠道场景平台。
“汉鼎的内在逻辑是用to B的能力去赋能to C的业务。”王麒诚举例称,随着中国癌症患者的日益增多,较高的误诊率及单一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王麒诚带领团队通过资源整合与国内医院达成合作。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在全国1200家三甲医院中,汉鼎宇佑共与百余家医院达成合作。“去年有20%左右的癌症患者是在我们医院里确诊,我们在医院里设立了国际部,真正实现中美之间的远程会诊和中美医生的交流。”
在上市公司体系外,汉鼎宇佑集团还布局了新能源车、文化传媒、产业基金及投资。新能源车板块,汉鼎宇佑集团牵手美国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菲斯克(Fisker),战略入局新能源汽车跑道。
“很多人会觉得汉鼎什么都做,其实就做三件事情:一个智慧城市,一个智慧医疗,还有一个就是股权投资战略。我们投资也是有逻辑的,而且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王麒诚说道。
王麒诚将集团运营的不同板块比作一个树干上发出来的新芽。“这个树干就是我们强大的to B能力,我们不说to C和to C之间的联系有多少,只要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在,我们源源不断给它提供养分,就像一棵树有很多的生长姿势,各个分支之间都是我们的一个to C的一些业务,但最终回归的是我们to B的能力。”
附:王麒诚在一次活动中关于“预见未来与企业转型”的演讲
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想,而是积极地用昂扬的斗志去过每一天,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正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
如今我们的企业不再是做订单的,而是一个涉足文、教、卫、科技、金融五大领域的企业。目前过亿的企业已经有20家,而且每一家都是有可能对接资本市场,马上成为上市公司的。
我发现,不管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网易,其实一直都在变化。转型这件事是每一个企业的必修课。而战略和回调是为了更高的平台以及更高的目标。
我很幸运,我们有了一家干了9年的公司上市了,这也是我们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虽然市值很低,但我们在两年前最高的时候已经突破了200多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改变。上市的第一天,我们就认识到订单型的企业是延续性很差的企业。因为,今天做的这个项目明天不一定有这样的订单可以获得,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怎么去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改变和转型都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以往做了这么多事情积累下来的核心竞争力,能否进行二次变化。
两年前,我们一直很迷茫,在探索中前行,不知道怎么去真正转型。后来发生了一个很巧合的事情。当时,我们在一个城市做了一个项目,对方欠我们几个亿但没有钱支付,问我们是否需要房产。我们看到,拿到钱的机会就已经很渺茫了。我说行,这也是当地最好的一块地段房产。但是也有担忧,各地的房产调控,一下子卖不出去怎么办?
后来,他们搞了一个餐饮、KTV和电影院的综合体。我发现生意非常好,加上当时的电影行业非常好,将我们整个带动起来,当年就赚钱了一千万。我想,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就赚了一千万,而且现金流是很差的,后来,突然发现其实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和政府打交道的这些资源也好,方式也好,不仅可以拿到订单而且能拿到房产,把它们作为一个个消费场景,作为老百姓的消费服务来做。后来,我们下定决心12个月内在100各城市也做这样的消费场景。
这就是我们转型的一个方向,等集团一百个mall建成,在新商业这一块的利润就将近10亿元。
转型不是想出来,而是做出来的,是在不停的试错过程中出来的。预见未来的方式是每一天用斗志昂扬的心态去承受所有挫折的过程,以及不断试错的过程。
我认为,关键是要判断能否布局未来,以12个字来概括,一是选对事,也就是说,你做这个事情是不是符合未来趋势;二是对的人,除了你之外,要有跟你性格、能力、资源互补的合伙人;三是好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机制,这件事情一定仅仅停留在思考阶段;四是避开险,有没有办法将风险降到最低,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逐我们的梦想。
前两条构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加上,我们的人流量非常大,每天基本上100万。我们在考虑,这100万人能不能做消费金融?微贷网是我投资的,我们马上要跟微贷网做消费场景里的消费贷,这也是非常大的一块市场。
以前我们线下的商业很传统,我发现,只有在最好的地方,你的传统商业才能做好,只要服务不太差。但是,边际效果会很窄,如果把这些人流量转化为互联网用户,边际效应就会无限扩大。
另外,虽然我年纪不太大,但我创业已经12年了,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一定要跟年轻人为伍,永远要跟充满正能量的人为伍。
其实,我原来不是做投资的。两年前,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我觉得,再这样做下去,边际效应会很窄,我对这个社会国家的效益很窄,我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影响年轻人,这个时候我就用自流资金做投资。并且我们是用企业内部的合伙人。你觉得你擅长做什么,你所预见的未来在哪里?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来自于内部员工的超额收益。很多看上去并不起眼、没有什么话语的员工,没有想到他们有这么大的力量,每个人的潜力是很大的。
我太太也深深激励着我们公司内部的员工,他们认为,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我们的第一批内部创业员工,12个人现在的身价都是过亿的。
如果你们真正预见到了未来,我觉得那就是,创业是对自己的最好投资。我希望在创业的过程中,来找我们一起合作。我们有两个优势,一是我们拥有160多家强大股东背景的企业,可以为大家所用;二是强大的线上线下体系资源可以更好为创业者提供增值服务;三是我们有优秀的团队,可以建立了多方位的通道。
另外,我们要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充满热爱,否则在这个国家是赚不到钱的。我周边有很多优秀的80后,我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我们真的非常热爱这片土地,我们不愿意做房地产或者其他去获取我们的原始积累,因为我们愿意去创造新的价值。就像京东和阿里一样去创造新的价值,去推动我们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一起来发现新的未来,一起创造新的价值,为我们的社会和民族创造价值。
无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不要纠结未来在哪里,怎么去预见,而是要放手大胆去干,这也是预见未来的一种方式,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