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居浙江一隅的小铜厂,到中国最大的铜管、管件出口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铜合金管生产企业,海亮集团多年来的发展稳健而迅速,如今已成为一家国际化大型综合企业集团,拥有境内外3家上市公司。
在这个每年都有大量企业濒临死亡的大变革时代,到底是什么驱动了海亮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11月17日,在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全球浙商创新创业论坛”上,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以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为主题,分享了海亮集团多年来的发展秘诀。
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在全球浙商创新创业论坛上发表演讲
演讲实录
(以下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有删节)
我清楚地记得,9月份我在看手机的信息,突然跳出一个新闻,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点开信息后我读了两遍,倍感温暖,且深受鼓舞。然后我把新闻转发给了我们的企业高管,引起了热烈讨论。高管们认为,在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央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显示了对企业家群体的保护和呵护,为广大企业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为企业家对今后的创业充满了信心和激情。
最近全国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对企业家是更大的鼓励和鞭策。我认为,在当代中国弘扬劳模精神是非常高规格的表扬,因为这种劳模精神被视为一种主流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企业应该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
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在党的方针指引下,专心专注,一心一意办好企业,做好实业,多交税、多解决就业,多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做慈善公益,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我认为,这就是企业应该要做的事情。
海亮集团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企业始终坚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而这种文化也可理解为是我们海亮的企业精神。
哪些企业家精神驱动海亮发展?
海亮的企业家精神,可用五句话概括:坚守实业的胆剑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义行天下的责任精神。这些精神始终指引着海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业创新、奋勇向前,从而实现了企业的持续科学健康发展。
一、坚守实业是海亮的发展初心,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在创业初期,海亮人就树立了“产业报国、教育兴邦”的发展初心。近三十年来,企业坚持教育和铜加工两大主业发展,即使在前几年经济脱实向虚、发展势头较猛或诱惑较大的时期,我们也始终坚定实业发展的初心不动摇,紧紧依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和风控管理、品牌建设等来努力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益,实现持续做强做大。
时至今日,集团旗下的海亮股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铜加工企业之一,铜管出口量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经营业绩在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海亮教育是全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交易的K12基础教育集团,拥有在校师生6万余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办基础教育集团。这也充分证明了一点,当潮水退去的时候,谁还能继续“遨游”?只有和我们海亮一样“坚守实业发展初心、持续加强管理和创新”的优秀企业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浙商在改革开放之初秉持“四千精神”,在经济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浙商的一份子,我们海亮集团也十分重视创新工作,始终将“创新”视为从根本上打开企业增长之锁的钥匙。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铜加工研究所,2006年设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随后创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每年投入销售总收入的3%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这个金额其实很大,因为我们股份公司去年营业收入是110多亿。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工厂”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及生产工艺,如我们生产的海水淡化用冷凝管产品已占到全球市场的80%左右,对产品具有定价权和溢价权。在日本、韩国等世界上知名的经济发展发达地区,都是用海亮做的冷凝管。铜管能做到这个量,市场由你主导,企业做到这个地位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管理创新方面,2000年前我们就完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架构设置,并开始大批量引入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管理。去年8月底,我们把海亮集团管理总部从诸暨搬到杭州,当时有很多人报告地方领导说想不通,其实不是想不通,而是不舍得。诸暨市长对我说:“冯亚丽,我们才到诸暨市一两年,你这么大的公司搬到杭州了,我们怎么办?老百姓会骂我们,认为我们没用,把这么大的企业放走了。”我说:“作为企业来讲,我们跳出诸暨到杭州,我们不会把诸暨人忘掉,因为诸暨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怎么会忘记掉?我们肯定会到外面发展好了,重新再回到诸暨来发展。”
最后我们一分二,总部注册地不搬,财务公司搬到了滨江。因为企业要发展,没有办法。到了滨江后,我经常和同事领导说,虽然是信息化时代,但是到诸暨的“信息”已经迟了,而现在我们到了滨江,信息量更大了,企业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我们在杭州,“身边有标兵,后面有追兵”,我们一直沿着这个思路做事情,和员工的感情更好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也更加清晰了。
三、诚信守法是海亮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
诚信守法是海亮在商业文明中立于不败之地和快速发展的法宝之一。每到月底,营销人员不是做销售,而是去把发出去的产品钱追回来。而且追钱很难,你追到这里,老总说:“我本来想给你,但是某某企业没有给我,如果他们给我,我们就给你。”我们总是听到这种声音,90年代倾家荡产的人很多,都是不诚信的事情。
于是自2002年开始,我们海亮集团在民营企业中率先推出了“失信赔偿”的制度,在工厂门口挂了“失信赔偿”匾额,在全球各地的海亮子公司都可以看到这个牌子。牌子刚出来的时候,公司出纳和财务处罚了一次,以后再也没有了。
因为这块诚信匾一挂就是15年,铸就了企业坚守诚信的独特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企业也迅速吸收到了各种客户资源、人才资源,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及支持,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当时树立诚信牌的时候,有人说:“老板,人家不讲诚信,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讲诚信?”我们讨论了很多次,最后决定一定要自己先做好,先讲诚信,对上游和下游客户讲诚信,这样和我们相关的企业都喜欢和我们做生意,因为我们说一不二。
与此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按章办事、依法纳税、带头履行企业义务,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五水共治等方面也始终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企业先后荣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优秀诚信企业”、“全国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多项殊荣。我们要做出口产品,国外企业要对企业进行认证,不断地促使我们做好现场管理工作。所以这也是逼出来的,否则做不出来。
四、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是企业基业常青的重要保障
从好到优、从优秀到卓越,海亮始终坚持高质量的发展模式。
1.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
我们管理制度中有一项重要的制度,所有对外投资项目必须经董事局9名成员100%通过方可进行,否则不予投资或者条件成熟之后再表决。
2.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我们也始终贯彻“不投机”的经营理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铜价暴跌,很多做铜市期货的铜加工企业损失惨重,有的甚至一蹶不振,唯有我们海亮股份始终坚持“只赚取铜加工费”的经营原则,不做投机,丝毫没有受到铜价波动的影响,反而在这一特殊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行业领跑者。
3.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海亮便开始与世界接触,先经历了市场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四个阶段,截止到目前,我们的产品畅销全国180余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在美国、泰国、越南拥有铜加工的生产基地。此外,我们始终紧跟国家趋势和政策的引导,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海外并购,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实际行动成为参与国际合作和建设联动型经济格局的排头兵。同时,海亮也收购收购外部企业的大型品牌贸易公司,通过收购占据更多国际市场。
五、义行天下是海亮人在时代发展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们企业展示厅进门的显著位置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价值只能与他对社会的贡献划等号,而不能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海亮’努力把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作为永恒的追求!”这既是海量集团创始冯海良先生个人的座右铭,也是我们海亮集团的办企宗旨。
多年来,我们始终秉承“既要企业效益,更求社会功德”的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为社会各类慈善公益事业捐资达6亿元。汶川大地震那年,我们把地震后家庭比较困难、上学难的孩子带回了海亮读书,回家之后每个高层都要带一个,我也带一个学生,放假了周末就住我们家,现在幸福园里有200个孤儿。我们还设立了一个慈善基金,对家庭有困难的孩子给予资助。因为我们认为,企业并不是自己的企业,而是国家的企业,所以做一点好事很有意义和价值。
面向未来,海亮集团将继续克己寸心、积极履责,在更广更大的范围上帮困扶贫,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