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在激动人心的“优秀商业案例”颁奖典礼后,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全球新兴经济体商学院联盟(CEEMAN)联合主办的201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管理教育国际会议暨第25届CEEMAN年会在杭州圆满落幕。
“互鉴互学,共创共享”,这场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商学界精英的国际盛会,带着首登中国的“兴奋”与“惊喜”,点燃与会人员们重新思考企业家精神、携手共创未来的激情,思维火花激烈碰撞,并留下深深“回响”。
“其实企业家精神起始于你妈妈的肚子里”
“创业要有天时地利人和,
“万事利的跨国丝绸之路......”
22日的会议现场,满是来自创业企业家与商业大学校长、质量认证专家们的精彩分享。CEEMAN IQA国际质量认证总监Alenka Braček Lalić首先以“管理学发展需求”为题作了专题讲座。她从商学院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指出目前管理教育要解决学生软实力不够、创新力缺乏等难题,并希望未来商学院能够通过加强院企合作,促进管理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随后,由CEEMAN IQA国际质量认证委员会主席、柏林ESMT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荣誉教授Derek Abell主持的“圆桌会议:创业家眼中的创业发展”开始进行。嘉宾们分别就“创业过程中的挑战”“商学院教育在创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企业家是否需要导师”等话题作了深入探讨。
CEEMAN国际质量认证委员会主席、柏林ESMT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荣誉教授Derek Abell
浙大管院杰出校友、海康威视集团董事长陈宗年结合自己的创业历程,透露海康威视成功背后有一位“神秘导师”——浙大管院前院长吴晓波教授。他表示,自己非常感谢吴晓波老师多年来默默为海康威视的发展所作的无私指导,在其引领下不断讨论、探索,自己养成了反思、提炼的好习惯,而这些都直接有利于创业成功。他说,中国有很多国有大企业,创业会面临在大企业面前如何创业的困难。而在创业过程中自己刚好在读博,创业之初得到了来自导师及导师团队的智库支持。
浙大管院杰出校友、海康威视集团董事长陈宗年
而说起创业经验,他表示,创业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海康威视正是抓住了两个良好时机——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成熟。同时,他结合海康威视的发展实例,强调企业家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家需要做到充满热情、持续不断地探索,并且不惧失败、敢于重头再来。
斯洛文尼亚Riko d.o.o公司总裁Janez Škrabec分享了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经验,如“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要去解决而非责怪别人”“在与下属沟通时应怀着尊重与信任,具备同理心”等。同时,他结合邓小平曾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所提到的“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公司发展应该勇于探索,灵活应变,而非规划。
拉脱维亚RISEBA商业、艺术与科技大学校长Irina Sennikova则展示了其团队对企业家成功要素的研究,包括企业家的视角、做事风格、个人性格等,她认为企业家需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运用人力资源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全球视野。因此,她提出,商学院在创业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特别是全球视野。而大学也应该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知识、适时的商业咨询与指导以及互联互通的网络。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大学校长Assylbek Kozhakhmetov围绕大学和企业在创业中的角色,给大家介绍了两个案例,如哈萨克斯坦年轻人创业生态系统。他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创业教育缺乏共同理解、缺乏对教职工的激励机制以及大学和产业间缺乏紧密联系与合作等。他认为,大学可以帮助一些大的传统企业转型,打造创业生态系统,如帮助企业内部员工创业、对企业进行改造等。
随后,来自斯洛文尼亚Hidria公司的Iztok Seljak总裁与浙大管院EMBA校友、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局主席屠红燕分别作了跨国企业创业观点分享。Iztok Seljak在演讲中表示,随着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我们所处的世界没有边界、日新月异,每天都有颠覆性的变化正在发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来应对变化,如技术知识创新和社会创新等。他认为目前以科技为导向的大学、公司、研究院等,需要拥有为市场创造价值的理念,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培养能够真正应对时代变化的全球化商业人才。
屠红燕则以“一带一路,改变世界”为题进行了演讲。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万事利从传统的丝绸企业到丝绸创意型企业的成长史。从健康丝绸、艺术丝绸到时尚丝绸,她讲述了万事利如何将商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何收购法国知名丝绸品牌等。同时,她表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鉴互学”,她结合与阿里的合作、网上丝绸之路以及丝绸博物馆的建立等举措,希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能够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中国的丝绸文化。
浙大管院EMBA校友、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局主席屠红燕
此外,她还分享了自己在浙大管院学习EMBA的经历,并指出,面对时代所带来的颠覆性巨变,企业家需要不断学习与创新,将理论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下午,来自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Peter McKiernan教授就目前商学院存在问题发表了视频演讲。他认为,如今商学院间互相模仿,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同时,发表文章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而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学术文章的评价过高而忽略了书本、媒体等替代品,以及激励机制对学术研究所起的反作用。他认为,目前一些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应该为研究而研究,而不是成为“学术工业”的推动者。
Peter McKiernan对商学院的一系列“批判”引起了现场与会院长、学者们的深入反思,并就“商学院如何制定创业发展战略”的主题,展开了1小时的自由讨论。
“我们应该关注研究所探询的问题是否值得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学校的首要任务应是教学而非学术研究,但那些专注教学的老师很可能因无学术成果而被驱逐,这很矛盾。”
“虽然学术研究与实际有差距,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为实际转换而服务的,我们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学校的排名指标也过于单一,除学术成果之外,我们还需要将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社会责任等纳入考量范围。”
与会人员们纷纷发表各自看法,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其中,来自浙大管院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的陶晨希同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看法,她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商学院都存在“没有很好地将专业领域知识、学生个人规划和实际就业背景联系起来”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出国、保研这样的选择时,略显盲目和从众。她很高兴看到浙大管院能够在国际视野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通过成立职业发展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去尽可能体恤学生的需求。
激烈的思维火花碰撞后,浙大管院副院长周伟华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说,作为CEEMAN在中国的第一次会议,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150位的政商学界精英参与,并通过共享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会议成果。围绕“为什么选择在中国举办本届会议?”“为什么选择‘企业家精神’作为主体?”等,他阐述了浙大管院与CEEMAN年会联合主办此次会议的意义所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学院教育与经济发展,共创共享、合作共赢。
浙大管院副院长周伟华教授总结发言
他指出,中国能够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那些严格践行创新创业理念、肩负起社会责任、通过不断努力成功跻身世界一流的企业。他认为,未来全球最通用的语言将会是企业家语言,同时也是企业家精神。因此,未来商学院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培养更多具有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携手并进,打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本届会议是CEEMAN协会的成功,也是浙大管院的成功”,他衷心感谢与会嘉宾们的积极参与,并希望大家以后能够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式保持互相联结,增进了解,从而促进“一带一路”管理教育与经济繁荣发展。
会议最后进行了GMAC新兴管理教育系统高质量评估介绍,并举行了CEEMAN新成员欢迎仪式与“优秀商业案例”颁奖典礼,CEEMAN协会创始主席Danica Purg为新成员和获奖者们颁发了证书,并对他们表示欢迎与祝贺。同时,她向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办方——“浙大管院”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CEEMAN能够在成员们的努力下发展壮大,从而推动全球新兴经济体国家更好更快发展。
9月23日,在浙大管院老师们的带领下,来自CEEMAN的成员代表们对浙大紫金港校区进行了参访。不少与会人员表示,非常喜欢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浙大,还有互联网电商与文化完美结合的杭州,以及让他们收获颇丰的本届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