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院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创新管理研究与教学研讨会

为了共同完善并构建出世界前沿的创新管理研究,打造更科学、高效、紧密联系实践的教学、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6月2至3日,由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NIIM)、浙大

发布时间:2017-06-04来源:徐振濂浏览次数:28

    为了共同完善并构建出世界前沿的创新管理研究,打造更科学、高效、紧密联系实践的教学、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6月2至3日,由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NIIM)、浙大管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技术与创新管理》杂志社浙江省创造学会协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创新管理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创新管理实践代表们汇聚一堂,群策群力,共同围绕创新管理学科建设发展、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创新管理研究和教学如何与实践结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jpg

    本次与会的嘉宾有: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有“中国创新管理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管院教授许庆瑞,浙大管院院长、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波,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美国宾州大学布鲁斯堡终身教授斯晓夫,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发展与改革战略委员会主任李垣以及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大管院教授魏江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计300余人参与了本次会议。6月2日上午的“创新管理学术前沿”论坛分别由吴晓波、魏江、陈劲主持。

    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致欢迎辞,他首先对来自两岸三地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各知名创新型企业高管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近年来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他说,为了将浙江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党委和各级学院一直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和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近年来发展态势强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他还高度肯定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多年来在致力于创新研究、教学与实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也表示非常赞赏以许庆瑞院士为核心的创新管理研究团队所做出的丰富研究成果。

2.jpg

罗卫东副校长致欢迎词

    中国创新管理之父、中国工程院许庆瑞院士在致辞中讲述了浙大创新管理研究与教育的30年,并总结出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是1984-1993年,这这一阶段浙大开始招收第一届技术创新/管理的博士生,国家开始要建立学科体系;第二个阶段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创新理论——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第三个阶段是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他指出,浙大创新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经验是:要进行良好的团队建设,注重文化培养,且团队文化要做到“高精笃合”。

3.jpg

许庆瑞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此外,许院士给年轻学者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做学术要顶天立地,要掌握最新的理论,同时也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要与企业发展、国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后,他祝愿大会能够成功举办,并表示,当今的中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研究契机,希望年轻学者们能够加倍努力,为国家的创新和经济新发展做出贡献。

    在随后的主题演讲环节中,浙大管院院长吴晓波教授以“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批判与启示”为题作了演讲。他首先基于中国的创新建设、CNKI以及Web of Science的文献计量和统计以及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等现状,分别围绕“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技术追赶”几个焦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如今很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多偏见,而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基于中国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进行超越追赶。

4.jpg

浙大管院院长吴晓波发表主题演讲

    最后,他介绍了团队在聚焦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以及对“二次创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希望未来大家可以共同努力,凝练出中国的C理论。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教授作了题为“创新发展政策历史演进:一个价值创造”的演讲,他从“世界创新发展的格局变化、创新发展政策的时空演进、创新发展政策的基本问题”等出发,提出大国崛起需要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以“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观拓展发展空间,从“注重吸纳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向“注重为全球创新者提供服务”转变,才能使国家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土。

5.jpg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对“创新管理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创新的定义、创新过程、创新管理的要求以及知识体系等。他提到,创新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和非商业价值。同时,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前期要具备艺术家思维,后期则是工程师思维,一定要注重创新的后期成果转化。同时,他表示,中国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之路,要经历引进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变革与发展。

6.jpg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随后,陈劲教授主持发布了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浙大管院郭斌教授主持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并分别就各自的报告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中,陈劲教授讲述了报告的结论,如中国迈入科技创新强国阵列,但体系分散、区域创新不均衡等;郭斌教授则展示了报告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他说,现有的创评评估方法主要是基于因果逻辑,依赖于主观判断来评价指标与权重的生成,而且数据的可得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我们拟建立的评估方法,是基于信息抽取思想,不依赖于主观判断,创新指标的两个维度主要有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两类。同时,这些创新指数可以被用于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

7.jpg

浙大管院郭斌教授介绍报告

    短暂的茶歇后,斯晓夫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与深入思考,给大家带来了《从二维创新前沿理论研究思考问题导向性中国创新》的报告,他介绍了创新的二维结构,并强调创新理论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要分不同层次,要先界定清楚创新的层次才能做好研究。同时,他结合目前中国创新研究的几大特征,提出目前中国创新研究有着许多国外所不具备的机遇,呼吁大家共同为打造中国特色的创新管理研究体系而努力。

8.jpg

斯晓夫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发展与改革战略委员会主任李垣教授则探讨了中国缺少突破性创新的原因;华东理工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马铁驹教授基于创新扩散的主题,做了以《数据驱动的新技术扩散模拟——基于主体的新能源汽车扩散模型与初始加能站布局优化》为题的报告。

9.jpg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发展与改革战略委员会主任李垣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10.jpg

华东理工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马铁驹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下午的“创新管理教学”论坛依然精彩纷呈,嘉宾们围绕“创新管理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及案例编写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其中,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纪珍分享了关于本科生《技术创新管理》课程的教学心得。他介绍了自己的15年的教学历程,将本科的教学大纲总结为技术创新管理如何学、创新理论、创新战略、研发管理、创新政策等五个主要模块。并以实例详细讲解了如何上好第一门课,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他还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和讲解要点,给与会代表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堂素材和建议。

11.jpg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纪珍发表主题演讲

    香港城市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负责人孙洪义对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并以课程《创新创业基础》为例,从教研融合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感悟。他还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结合目前的教育状况提出了困扰自己的问题——中国人的思维如此灵活,为什么在他们的厨房里没有发明一些新的厨具?同时,他还讲解了创新教育应该如何做到结果导向,并针对性地介绍了本科生的PIPE教学模式和研究生的TIPE教学模式,极大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12.jpg

香港城市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负责人孙洪义发表主题演讲

    此外,来自企业界的优秀代表、SAP大中国区商业创新首席架构师鲁百年教授,就“创新的流程工具和方法论”这一具体问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他首先介绍了创新设计思维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创新设计思维=业务思维+设计思维”的想法,指出企业创新应该以客户的核心需求为导向,并以门诊就医流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创新应该如何以人为本。同时,他还介绍了创新设计思维的12大特征,且将创新通过具体的阶段和步骤流程化,并以自己开设的《创新工程实践》为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

13.jpg

SAP大中国区商业创新首席架构师鲁百年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浙大管院郭斌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在MBA创新教育方面的心得。他认为,教师要管理MBA的预期,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因此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把理论和现实看成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而应该是将理论和现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次,MBA的学生应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引导他们进行分享和分析;第三,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内容归结为具有冲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第四,一门课是需要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要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第五,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变化的创新案例整合到授课内容中来。郭老师的精彩发言得到了现场与会者的热烈响应,现场掌声阵阵。

14.jpg

浙大管院郭斌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案例中心执行主任陈德智就创新管理案例编写与教学进行了心得分享。他提出,案例的核心三要素是要有情景(故事情景)、有焦点议题、有知识(理论),三者兼备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案例。他建议,在编写案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然后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明确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理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焦点问题、围绕焦点问题的情景。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案例编写策略,并以上海交大与毅伟商学院合作开发的案例为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令与会者们受益匪浅。

15.jpg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案例中心执行主任陈德智发表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源以自己开设的《创新政策》课程为例,提出了针对创新政策教学中枯燥、套路、抽象等问题的解决之法:基于故事与历史展开的政策体系理解,从history、context、process,一步步过度到policy,implications;基于问题解析的政策工具进行组合配置,将创新问题细化为具体的政策问题,从认识问题开始不断系统剖析层层递进;基于建构主义进行政策实践能力构建,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个人经验出发,学会经验与理论对话,然后基于实践进行理论拓展。

16.jp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源发表主题演讲

    浙大管院科技创业中心创始主任、硅谷创业实验室创始主任郑刚结合自己讲授的《创新与变革管理》课程,对MBA课程案例开发与教学进行了心得分享。他结合自己在美的、海尔、中集、吉利、中车等企业进行的创新管理咨询与培训经验,提出《创新与变革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管理变革能力,并通过课程掌握企业创新与变革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最后能形成提出、分析、诊断并解决企业创新与变革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他围绕课程大纲与开展方式等,讲述了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如何通过企业咨询的形式让学生将课堂知识活学活用。

17.jpg

浙大管学院科技创业中心创始主任郑刚发表主题演讲

    中鹏智创新管理研究院院长成海清分享了产品创新行动学习法,他将企业的问题总结为两大类问题:货卖不出去和钱收不回来,然后分别介绍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他提出,要通过“转观念、提能力、建体系”,将创新能力建立在组织上,实现企业持续成功创新,持续“出精品”,使得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领导者。同时,他分享了所在公司知行信是如何采用卓越绩效咨询模式(EPC)来帮助科技企业实现“持续成功创新”的,并强调创新要敢想,要具有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同时还需要会干,需要建立起高效的创新体系。

18.jpg

中鹏智创新管理研究院院长成海清发表主题演讲

    随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教授杨建君讲述了在学术型研究生创新管理教育方面的体会;福州大学经管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王志玮则分享了自己在国外交流访问时学到的设计思维,并以自己开设的《创新创业者的设计思维》课程为例介绍了SPOC式的教学过程;浙江工商大学Lighthouse互联网实验室主任项益鸣则以《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课程为例讲解了如何将教学内容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并从学生层面提出了建议。

    6月3号上午,分论坛“创新全球化与超越追赶产学研论坛”在观众们的热切期盼中继续展开,在吴晓波院长和魏江教授的主持下,多位来自企业界的杰出代表和著名专家学者与会进行了分享交流。

    会议伊始,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大管院教授魏江从最近观察到的众多中国企业追赶现象出发,作了“非对称战略:中国企业创新全球化”的报告。他指出,基于中国企业在技术体制(Technological Regime)、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Regime)、市场环境(Market Regime)方面的独特性以及中国企业在出海经营时所遇到的制度发展不对称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以及技术发展不均衡性等特征,指出中国企业可以借由组织设计的非对称战略、学习方式的非对称战略、追赶路径的非对称战略以及制度设计的非对称战略,来进行以弱胜强、以小博大性质的追赶与超越。

19.jpg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大管院教授魏江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例如,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并通过比如独立研发机构等组织设计来实现非对称创新,以达到整合全球竞争性资源的目的。另外,意欲出海经营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完成企业增长动力的升级。

    华中科大管理学院院长王宗军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中国式创新”这一概念,并详细讲解了中国式创新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式创新的内涵、中国式创新的趋势以及中国式创新的注意点。就中国式创新的要素而言,他认为中国式创新除了需要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规模庞大的本土市场以及迅速崛起的科研水平意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创新人才的成长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20.jpg

华中科大管理学院院长王宗军发表主题演讲

    浙江吉利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局董事李轶梵从吉利对英国锰铜和沃尔沃的成功收购,2016年的销售规模,历年增长率以及全球化的研发布局,对吉利集团的全球化进程做了介绍。基于吉利全球化经验,李总强调吉利全球化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显著,特别是吉利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指出并购双方在采购、人才培养、制造方面的合作,形成了吉利独特的竞争优势,助力吉利不断开拓全球市场。

21.jpg

吉利集团副总裁、董事局董事李轶梵发表主题演讲

    海尔集团开放创新平台HOPE总工程师万新明以“互联网变革时代海尔的共创共赢创新生态圈探索”为题,讲述了海尔的变革与创新之路。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式创新可以加快释放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当今以人为主体的体验经济、社群经济开始成为企业发展主导的趋势也使得开放式创新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同时,他还介绍了海尔开放式创新的一些成功实践。

22.jpg

海尔HOPE总工程师万新明发表主题演讲

    浙大管院校友、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分享了海康威视的创新与追赶之路,指出海康威视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持续的创新和改革,以及对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和主流市场的持续把握。具体来讲,一是海康威视成功抓住了视频监控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发展中出现的3次连续性技术范式转变,强调了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二是海康威视包括文化、研发、投融资等方面的整体创新体系的建立,提升了技术变现与组织流程的效率;三是企业家对技术市场的预知与信心。最后,他对海康威视的前景做了展望,指出海康发展至今已具备企业内部创业的条件,并表示海康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将尝试开放式创新模式。

23.jpg

浙大管院校友、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发表主题演讲

    随后,在魏江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宗军教授,浙江吉利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轶梵,海尔集团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总工程师万新明,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围绕“创新全球化与超越追赶”的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24.jpg

从左至右:吴晓波、李轶梵、万新明、陈宗年、王宗军、魏江

    其中,陈宗年就海康威视下一步的追赶提出设想,指出海康威视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进行互联网转型,正在构建以图像或智能为核心的产业群,以此来克服先前市场逐渐饱和的发展问题,并表示海康对未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发展持有很大的信心。

    万新明从海尔开放式创新的探索实践出发,阐述了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益处与弊端,开放式创新提升了产品创新的速度与效率,指出企业在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同时,必须保持自身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确保开放式创新发挥正面效果;李轶梵对吉利下一步的超越追赶作了展望,表示吉利将秉承自身一贯的脚踏实地作风,继续在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与追赶;王宗军提出,中国创新研究需要有更加灵活的制度以及更多的具有科研热忱的有志青年学者,并强调科研制度体制创新的关键性,由此才能充分激发学者的热情;最后,吴晓波院长表示,高校需培养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中国学者需用世界的语言和学术的语言来解释中国企业的发展现象,从而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本次论坛最后在活跃热烈的探讨氛围与观众们持续不断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不少与会者在会后表示,“此次会议不仅为创新管理领域的学者、企业家们搭建了交流平台,还从理论与实践方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与思考,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同时也作为中国创新管理教育的先行者,浙大管院始终以“培养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为己任,致力于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中国创新管理理论与教学体系的完善。相信通过此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创新管理学科发展,也将促进全国高校培育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管理优秀人才。

 

 

qrcode.jp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