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198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博士,现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她目前担任组织行为领域顶级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主编,以及《管理视野》杂志的主编。陈晓萍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跨文化管理、个体和群体决策、领导学和人际关系等很多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她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等顶级组织行为学期刊。
报告的开始,陈晓萍教授介绍了她的职业与研究经历以及她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渊缘。陈晓萍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众多卓越成果,还有强烈的责任精神,通过创办杂志、协助筹办IACMR会议,她对促进中国管理学发展、联系学术界与产业界做出了出色贡献。除此之外,陈晓萍教授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趣味。她兼具科学与人文精神,阅历丰富,文笔优美,已有多本散文与随笔汇集出版。
陈晓萍教授此次的报告介绍了她与合作者正在进行的一组关于道德行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问题是“人们做好事之后是会继续做好事还是会做坏事”。该研究设想发端于她对现有的道德行为研究结论的反思。陈晓萍教授发现,现有不少研究采用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理论预测上述问题,认为做过好事之后,人们反而会觉得更有资格做坏事了。这样的研究逻辑和结论似乎引导人们认为做坏事是由做好事引起的,人们做了好事之后就更可能做坏事。然而这是与常识相悖的:我们的确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不停做好事的人。陈晓萍教授进一步指出,也有大量研究基于道德一致性(moral consistency)理论对上述问题作出预测,并得出相反的结果:做好事的人为了维持他们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进一步不停地做好事。那么两个理论为何会出现相互矛盾之处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晓萍教授和同事系统回顾了过往道德一致性和道德许可理论下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道德弹性商数(moral elasticityquotient)的概念,认为决定人们在做好事之后是继续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的是道德弹性商数。通过实验、访谈和问卷研究,陈晓萍教授和同事展示了道德弹性商数在个体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
陈晓萍教授的报告得到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回应。在问题与回答环境,大家针对道德弹性商数的概念内涵、测量与作用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疑问。陈老师一一回复了大家的提问。进一步的,大家还就中国情境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儒家思想对个体道德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发散性的讨论。
在大家意犹未尽的讨论中,本次报告完满结束。陈晓萍教授的热情与亲和给参与报告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锐利的学术洞见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也触动了所有人。
文/左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