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感觉“传位”、不信职业经理人、女性更敢放权...深入解读《2016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

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人对“家族企业”有种盲目的认知,那就是“稳定、经久不衰......”然而现实并非这样。

发布时间:2016-12-13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2

    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人对“家族企业”有种盲目的认知,那就是“稳定、经久不衰......”然而现实并非这样,在竞争激烈的新经济时代,数以万千计的家族企业不得不面对“接班”与“转型”难题。也因此,总有人说:“富不过三代。”那么,如今中国家族企业在健康发展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具体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近日,由浙大管院企业家学院发行的《2016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对中国家族企业进行了“大体检”,提出了6大“核心发现”,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以下内容节选自报告)

家族企业健康指数封面(终)_副1本_副本.jpg

    报告说明:浙大管院致力于培养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自2012年起,连续出版了5本《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2016年是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跟踪调查研究的第五年,浙大管院企业家学院与全国工商联合作,在全国范围对浙江、广东、湖南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研,在最终1186份有效问卷中通过分析获得结论。

    核心发现一 稳中有升:推陈出新求发展

    2016年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总得分为75.99分,相较于2015年的72.28分以及2014年的71.67分,稳中有升,仍处于健康状况的中级阶段。在“行为维度、精神维度以及环境维度”三个子维度方面,2016年中国家族企业在行为维度上的健康得分最高,为79.33分。

    在具体指标方面,家族企业责任力在“九力”的所有指标中得分最高,达到85.52分,分数在80分以上优秀的指数还包括凝聚力(84.05分);适应力(83.03分)以及文化力(84.19分)。这三个得分主要显示了家族关系的融洽,企业主家族内部关系的团结稳定并且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上表现良好。表现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包括传承力(67.91分)和领导力(64.27分)。前者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传承规划方面表现不佳,而领导力得分不高的原因则主要在于对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不够理想,组织职业化和规范化不够。

    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家族企业在家族层面的“软实力”上表现突出,但在企业绩效、创新投入、领导能力等“硬实力”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广大家族企业应当提高领导能力,塑造被员工广为认可的管理方式、领导风格和经营理念,并对企业未来的家业传承做出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同时,政府部门对家族企业的包容和支持程度也还需要提高,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友好的外部环境。

    核心发现二 代际参与:健康发展的“双刃剑”

    跨代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管理通常是判定家族企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本次调研的家族企业中,进入企业的企业家子女比例已经达到60.96%。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代际参与的企业中,超过五分之四(81.70%)的二代已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在基层岗位工作的比例只占18.30%。

    此结果说明,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越来越注重让二代参与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为家族事业做出贡献。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子女参与经营的企业,一代企业家也可能支持子女去独自创业而非继承家业。在本次研究中,企业家支持子女独自创业的比例达到了43%,甚至超过了继承家业的比例(38%)。与此同时,另一项数据又让人担忧。在被访的家族企业中,只有7.69%的企业有系统的传承规划和周详的书面方案。有27.74%的企业甚至完全没有考虑过接班问题。这个结果显示出国内家族企业对“怎么传”的问题的规划与思考还不够,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了传承的家族企业也只是凭着感觉和经验摸索着进行了交班。

    本研究发现,存在代际参与的企业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令人称道。首先,存在代际参与的企业在家族承诺和长期导向指标上的得分都要高于没有代际参与的企业。其次,企业家子女参与经营的企业更加注重创新,企业的二元创新战略得分更高。此外,第二代企业家感知到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理解与支持要显著高于一代企业家。也就是说,相比一代企业家,这些“在其位、谋其政”的二代企业家们,对当下或未来有更美好的憧憬。

    然而,代际参与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没有代际参与的企业相比,存在代际参与的家族企业容易忽略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关系。由此,存在代际参与的企业在同伴式友爱氛围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代际参与的企业。

    综上所述,家族的代际参与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双刃剑”,一代企业家和二代企业家各有所长。因此,随着企业交接班高峰的到来,完善企业制度设计,培养二代接班人良好的职业管理素质以及打造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高管团队势必成为企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核心发现三 职业化管理:决策规范度需提升

    关于家族企业是否该引入职业经理人,探索、讨论乃至辩论从未停止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无疑能够促进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的提升,也能为企业主的决策献计献策,这是其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包括职业经理人进入后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企业经营短视问题等。

    一般认为,是否引入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发展规模有关,本次调研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发现,随着规模的增大,非家族高管比例逐步提升。其中大型企业这一比例为64.12%,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为58.63%和53.32%,而小微企业最低为51.67%。

    平均而言,家族企业中非家族高管人员比例的均值为58.17%,这说明大部分中国家族企业积极招贤纳士,通过引入受到市场检验的职业经理人来替代有限的家族成员,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职业化。然而,在职业经理人参与决策的程度方面仍表现欠佳。在企业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仅有27.72%的企业主选择和职业经理人商议决定。而且,即使是三会健全(即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企业,职业经理人参与重大决策的比例也只有14.96%。可见,目前国内家族企业中“一言堂”的情况并未明显减少。在对职业经理人的授权和信任以及让他们切实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方面,中国家族企业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这里要同时指出,职业经理人也不一定比企业主的职业化程度高,因为目前许许多多的一代企业主们或者来自家族成员的企业管理者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充电,提高自己的职业化水平。此外,是否引入职业经理人也与家族企业所处的传承阶段息息相关。总之,目前需提升中国家族企业职业化的决策规范度,而家族企业是否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问题,需要企业自身的解决智慧。

    核心发现四 绩效表现:创新不足致增长放缓

    2016年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中家族企业的财务绩效得分仅为68.27分,且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性和区域性差异。小微企业在投资收益率、市场占有率、行业竞争能力和利润水平等多项关键指标上均显著低于更大规模的企业。虽然小微创业型企业拥有更亮眼的销售增长速度,但是在市场扩张的同时其自身的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此外,中国家族企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依然存在,西部地区的企业在绩效方面稍显逊色。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企业的优势也慢慢减弱。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增长,不少东部企业内迁至中部地区,从而使得中部企业已在相当程度上赶超了东部企业。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本次调研的中国家族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但在社会形象和客户满意度上却表现良好,周边绩效得分为82.61分。虽然宏观环境颇为艰难,但是家族企业并没有因此降低品质要求,在产品质量、客户服务与品牌管理上仍能保持较高水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入深水区,持续发展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创业驱动。

    在此背景下,中国家族企业也表现出“增长放缓,内力不足”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为家族企业总体研发活跃度不高,只有不到一半的家族企业有研发投入,且无论从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还是占据销售收入的比例来看都明显偏低。同时本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最为积极,而中部地区的企业则研发投入最小。由此可见,尽管中部地区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获得了绩效上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仍将限制中部崛起的步伐。东部地区虽然会经历制造业外迁的短暂阵痛,但由于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未来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性值得期待。

    核心发现五 女性舵手:开明与保守的矛盾体

    2016年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研究发现,女性家族企业领导者在家族事务和企业运营上均表现出既开明又保守的矛盾现象。

    在大众的印象中,女性企业家相比于男性同侪,至少在家族事务的处理上会更为开明和温柔,善于营造团结的家庭氛围。然而,本次调研结果表明,男性企业家领导下的家族企业凝聚力要优于女性企业家领导下的家族企业。在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倾向上,女性企业家支持子女继承家业或自主创业的比例也明显低于男性企业家。可能出于母亲疼惜子女的天性,经历过商海拼搏的她们更倾向于让子女从事相对安稳的专业技术性工作。与此同时,女性企业家在面临困难或变革时,往往能够团结家人共同应对挑战,从而使得女性领导下的家族企业表现出更高的适应力。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女性企业家的授权程度显著高于男性企业家。在女性领导的家族企业中,职业经理人参与重大决策的比例显著较高,这表明相对于男性企业家,女性企业家在企业决策上更敢于放权,更愿意听取职业经理人的意见和建议。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领导下的家族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上显著低于男性企业家,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总体来看,女性企业家在职业经理人培养、内部授权和应对变革等内部管理中表现得更为开明和灵活;而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则重视不足,表现出企业长期在战略上的保守型。

    核心发现六 走出国门:应对环境挑战的新路径

    虽然在本次调研样本中开展了国际化业务(包括海外市场开拓、海外供销商等)的企业处于较低比例,但是这部分企业在健康三个维度的多方面表现出色,竞争优势明显。

    首先,在企业行为维度方面,开展了国际化业务的企业组织规范化的程度要显著好于未开展国际化业务的企业,在周边绩效的社会形象和客户满意度两方面的表现也显著优于未开展国际化业务的企业。此外,开展了国际化业务的企业,其环保责任的承担情况要显著好于未开展国际化业务的家族企业。具体来说,66.70%的国际化家族企业的环保表现的得分要高于总体平均分,而未开展国际化企业的这一比例只有50.30%。

    其次,在企业环境维度上,开展了国际化业务的企业对创新要求更高,在战略制定方面也更加灵活。具体而言,存在国际化业务的企业战略柔性得分(83.55分)显著高于不存在国际化业务企业(78.87分)。此外,存在国际化业务企业的二元创新战略得分(88.19分)也明显高于没有国际化业务的企业(86.82分)。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环境不确定性,国际化战略为家族企业提供了新的转型升级路径。因此,应鼓励更多的家族企业积极参与海外投资项目,利用资金、技术、产品和品牌等优势进军海外市场,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勇于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维码.jp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