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宛在,精神永存 —— 沉痛悼念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荣誉主席沈爱琴女士

发布时间:2016-08-02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344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荣誉主席沈爱琴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8月2日零时3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71岁。作为一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一位与中国改革开放共成长的浙商风云人物和杰出女性,沈爱琴女士生平敢担当、能吃苦、坚韧不拔,不断推动着浙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保持着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沉痛悼念沈爱琴女士,并向沈爱琴女士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QQ截图20160803185946.png

    沈爱琴女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丝绸产业的功勋企业家。她一生致力于中国丝绸产业发展,以弘扬中国丝绸文化为己任,创立并发展了中国丝绸翘楚品牌——“万事利”。她凭借锲而不舍、持续创新的精神,成功将一个只有20几个人、风雨飘摇的农村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丝绸王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万事利集团业已成为中国丝绸行业的引领者。
 
    伊人溘然长往,临风追怀,曷胜恫然。沈爱琴女士及其创办的万事利集团长期以来热心支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作为求是强鹰导师,她曾亲自悉心指导培养青年学生,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创新创业。同时,沈爱琴女士还对我院教学实践、案例研究、国际认证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其身赋的企业家精神、坚韧品质以及平易近人的形象给我院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远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2012年1月,沈爱琴将万事利集团全权交由女儿屠红燕(浙大管院校友),自己师从名师,专心研究书画,“放心、放手、放权、放开”,也许为困扰许多老浙商的传承话题找到了一个好的样本。

沈爱琴女士生平:

    沈爱琴女士1946年12月出生在杭州市笕桥镇农村蚕桑世家,因为家境贫困,上完高小就辍学回家种桑养蚕。通过自己的学习努力,只有16岁的沈爱琴女士的第一份工作是走街串巷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在为病人解除病痛中,沈爱琴女士头一回深刻体验到了做人的价值和尊严。1966年5月,沈爱琴女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副大队长、妇联主任、贫协主席、公社卫生院院长等职务。由于生在农村,了解农民疾苦,同时又关注国家的发展,沈爱琴同志一心想在笕桥公社做个试点,通过办工厂,以工养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

    1975年,30岁的沈爱琴女士被时势和责任推上了实现丝绸梦想的舞台,临危受命带领22位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依靠几间破旧的平房,17张国营大厂淘汰下来的原始铁木织机,拖着10万多元的债务,创办了万事利集团的前身--杭州笕桥绸厂。

    没有原料,没有国家调拨的生丝,沈爱琴女士千方百计用纺车将国营绸厂的下脚料整理成直接纺织的原料;没有技术骨干,她三顾茅庐从上海、杭州、绍兴三地请来国营大厂退休老师傅,拜师学艺;因为是计划外企业,产品难以进入国营销售网,沈爱琴女士亲自带领全体职工,每天清早骑着自行车,挑着丝绸被面到周围的集镇赶集,用这种最原始的销售方式,把笕桥绸厂生产的丝绸被面全部销了出去;迎着改革的春风,1983年,万事利告别当时通过供销社和集镇式的销售方式,沈爱琴女士挤着绿皮火车把丝绸销往全国各大城市,把自己的丝绸产品摆进了北京最大的王府井百货大楼。虽然很难,但沈爱琴女士硬是在草根企业编织祖祖辈辈的丝绸之梦。

    1984年,沈爱琴女士决定上马染丝项目,但500万资金的需求,在当时犹如一笔天文数字。从打地基开始到完工验收、交付使用,沈爱琴女士带领着全厂职工挑土填塘,只用了70多天时间,一幢长70米、宽24米、高4层的染丝大楼在原来的烂泥塘上拔地而起,项目建成后投产不到两年时间,便收回了全部投资。当年《杭州日报》头版头条《‘深圳速度’在笕桥》的长篇报道,引起轰动。随后几年,她又上马印染厂、服装厂、引入污水处理设备等多个项目,形成“一条龙”生产线,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20世纪90年代初,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沈爱琴女士带领万事利以巨资引进国际一流设备:1992年,投资4600万元从日本引进108台喷水织机;1993年,投入1亿元从德国、瑞士、意大利引进真丝印花生产线;1995年5月,从韩国、法国等国家引进18台全电脑针织大圆机,这些措施使万事利迅速跻身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一流的设备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企业从原来单一的织造胚布,很快发展成为集“染色-织造-印花-砂洗-服装”为一体的综合性丝绸服装制造业,确立了万事利在中国丝绸行业引领者的龙头地位,吹响了中国丝绸工业升级换代的冲锋号。

    1993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沈爱琴女士以杭州笕桥绸厂为主体,跨行业、跨地区联合了33家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组建“浙江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公司”。1995年5月,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公司更名为浙江万事利集团公司。1996年8月,浙江万事利集团公司更名为万事利集团公司。2001年6月,万事利集团公司更名为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沈爱琴同志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丝绸服装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物科技、文化产业、医疗产业、物流商城等产业,通过单一向多元联合经营的企业蓝图描绘,未雨绸缪,提前布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丝绸行业受到的狂风暴雨般的冲击,成功实现了万事利从单一的纺织企业扩张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大跨越,“天地人和万事利”的企业文化正式确立。

    沈爱琴女士经常强调:“丝绸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它是一个文化产品。”中国丝绸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遭遇“滑铁卢”的切肤之痛,让她清晰地意识到丝绸产品实现增值,一靠品质好,二要承载更多的文化因素。沈爱琴女士除了在提高纺织技术上下大功夫之外,非常重视将古老丝绸与现代时装进行融合,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观念进行嫁接。

    2000年9月,万事利集团成为中国丝绸行业唯一“赴美大使”,沈爱琴女士随同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系列活动。《黄河之梦》丝绸时装发布会在美国引起轰动,只有400个座位的演示厅,竟然挤进了1000多人。演出结束后,美国一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和一家大型邮购时装公司的副总裁,均要求买下演出的全部时装,以作为永久陈列品。

    2001年1月6日,香港《文汇报》丝绸珍藏版在万事利印制成功,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被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收藏。

    2001年5月,受国家经贸委外经司指令,万事利集团成为APEC上海会议300套女式真丝睡袍纪念品的设计、制作者。10月,与会的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在内21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身着万事利定制的唐装集体亮相,引爆眼球,全世界由此掀起了一股“唐装风”的热潮。

    2005年11月14日,万事利丝绸版《孙子兵法》作为国礼送到美国前总统布什先生手中,老布什先生爱不释手,随即表示将把万事利《孙子兵法》陈放到美国德州的“布什图书馆”里。

    2008年,万事利青花瓷、粉红颁奖礼服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启了万事利品牌建设的新征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事利不仅是其特许生产商,还是中国民企馆、吉林馆的合作伙伴,制作的《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政要金石印谱》送给参会的各国政要。在2011年广州亚运会,万事利的“亚运彩”闪耀在每座场馆,成为一道独特而绚丽的风景。在2011年八残会,不仅沈爱琴女士担纲护旗手,万事利赞助的爱心彩、梦想蓝颁奖礼服,再次赢得全场掌声。

    沈爱琴女士常说:“人的价值不在于钱的多少,在于你能做多少事,在于你对家庭,对于你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能发挥多少作用,在于你能为社会做多少贡献。”妻子、母亲、儿媳、企业家……多重身份的交织是累计沈爱琴女士人生价值的指数,然而在这些指数中,能够亲眼看到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万事利更快、更大、更强的发展是沈爱琴女士的最大幸福指数,为国家和社会尽更多责任、做更多贡献是人大代表沈爱琴同志人生最大的享受指数。

    从最初的村民代表,到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基层代表、镇人大代表、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再到全国人大代表,每跨一步,沈爱琴女士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每年进京开会,沈爱琴女士总要带上至少6个提案。这些提案有些是一线的研究成果,有些则反映百姓的社情民意。

    1999年,沈爱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取消丝绸行业出口配额的提案,得到了全国人大和外经贸部的响应支持;2001年,沈爱琴女士递交了保护发展中国丝绸传统产品提案,后来国家相继推出建蚕桑基地,发蚕农补贴等扶持政策;2001年开始,沈爱琴女士连续三年提出保护民营企业的提案,直接催生了中央后来颁发的《保护民营企业发展36条》。作为中国丝绸行业的老大姐,沈爱琴女士不仅身先士卒冲在产业发展的前线,还积极为营造良性丝绸发展环境奔走呼告。

    2001年,沈爱琴在杭州市人大会议上,提出在杭州民营企业中设立养老保险的提案,解决民企员工福利保障之忧,属浙江省首例。2005年“两会”前,一部电话、一个电子信箱、一个专门网页,一条由沈爱琴等同志牵头发起的四级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热线在杭州北山街道正式开通了,这种代表与选民直接沟通的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为了办好这条热线,沈爱琴女士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主动承担了热线开通以来的所有经费。只要轮到自己值班,她就会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匆匆地来到热线工作室,认真倾听每一通电话,耐心接待每一次来访,努力解决每一个问题。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挑着扁担摸着锄头踩着土地长大的沈爱琴女士从来都是实实在在在做人,担当一个职务就尽一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尽职、为大家打工”,只有心存天下的胸襟才能坦然的完成多重角色的跨越。

    习近平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专门听取了全国人大代表沈爱琴提交的“关于设计生产奥运纪念品的报告”,高兴地说:“你们的设计非常好,很有创意,很有代表性,政府应该予以重视。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的事情,要提出来,各级部门一定会大力支持。”

    1995年5月,沈爱琴女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的接见,并授劳模奖章、证书。

    1993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杭州接见沈爱琴等杭州有突出贡献企业家时称沈爱琴是“巾帼英雄”。

    2005年4月,李鹏同志亲切接见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沈爱琴,认为万事利丝绸可以代表中国丝绸,勉励万事利丝绸再接再厉。

    2000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在浙江召开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沈爱琴女士说,丝绸是我国的传统宝贝,只要加大科技投入,就能发扬光大。朱镕基同志热情地握着沈爱琴的手高兴地说:“你说的对,做得好!你应该叫沈爱宝,你是中国丝绸的一个宝。”

    2006年3月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会议时,全国人大代表沈爱琴作的报告《中国丝绸要重振雄风》倾吐了中国丝绸人的心声:丝绸是中国民族产品,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少不了。她的发言受到温总理的重视和赞誉,温总理当场就表扬了沈爱琴,临走时还握着沈爱琴的手说:“要再创辉煌,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好。”2006年3月13日,在全国人大代表沈爱琴提议和策划下,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第十四章、第二节中增加了“丝绸”二字,为全国的蚕桑养殖户和丝绸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更将中国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1999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赴万事利调研浙江丝绸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万事利大力投资技改、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积极开发新产品等给予充分肯定,对企业最新开发生产的出的《图兰朵》丝画、真丝贺卡等新产品表示赞赏。

    2006年8月,沈爱琴作为列席代表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介绍万事利发展情况。

    沈爱琴女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丝绸产业的功勋企业家,她凭借对丝绸难以割舍之情,把握一个个契机,将杭州笕桥绸厂从一家丝绸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丝绸产业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品牌信誉都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集团,傲然挺立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大潮中,成为改革年代中国丝绸产业的领军人物。 1999年,“万事利”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内丝绸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2004年“万事利牌真丝绸面料”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为“中国名牌产品”。2011年,万事利集团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丝绸行业唯一),并被认定为“浙江省企业研究院”(丝绸行业唯一),下属三家控股子公司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因其对丝绸纺织行业的卓越贡献,沈爱琴同志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紫荆花杯杰出中国企业家成就奖”、“中国扶贫帮困楷模”、“改革开放30周年浙商女杰杰出成就奖”、“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庆祝共和国六十周年最受尊敬的企业家60人”、“中国乡镇企业十佳巾帼功勋”、“第八届感动中国十大道德模范和十大功勋企业家”、“浙商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1995年,沈爱琴同志作为中国企业家的三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1998年和2003年,沈爱琴同志光荣地当选为第九届全国十大代表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沈爱琴说:“我作为一位人民代表,有责任把万事利集团做得更大更强,把杭州这个丝绸之府推向更光辉、更灿烂的明天,我要为中国的丝绸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她常说:“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邓小平理论富裕了我,‘三个代表’提升了我,科学发展观改变了我”,这不仅是体现了她作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也深刻体现是她对党、国家和社会深厚感恩情怀。

    2012年1月,沈爱琴将一手创建的万事利集团全权交由女儿屠红燕传承后,师从名师,专心研究书画。她的“放心、放手、放权、放开”的博大胸怀,广受赞誉,而万事利集团的两代传承也被誉为“民营企业传承的典范”。
 
(部分信息来源于浙江新闻、网络)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或者 输入微信号:zjusom-wechat 即可成功添加

f688e642bf75f679287066771f371ee3.jp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