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浙大管院吴晓波:信息经济为何列居浙江七大产业首位?

近日,浙江省经信委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浙江省电子信息行业生产同比增长7.6%,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

发布时间:2015-07-23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27

    近日,浙江省经信委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浙江省电子信息行业生产同比增长7.6%,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


    进入2015年,“互联网+”概念红遍整个中国,信息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已经到来。同样在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信息经济、健康、节能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每一个产业都将被打造成万亿级别。
 
QQ截图20150723114923_副本.jpg

    为什么信息经济被排在第一位?它对浙江经济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信息经济面临哪些困难?浙江信息产业的前景如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在接受浙江在线专访时对此进行了一一解答。
 
浙江信息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信息经济列入万亿级产业,这是必然的。”浙大管院院长吴晓波说,浙江的信息产业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比如软件业浙江名列前茅(尤其是金融系统软件),互联网平台技术、大数据、云服务更是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理论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超过26%。

    浙江的数据同样很可观。2014年,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51亿元,利税1397亿元。2015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80.1亿元,同比增长7.6%,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其中,前5个月,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13.2亿元,同比增长26.8%,明显高出全国软件行业平均增幅9.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规模前十省市中居首位。

    数据还显示,浙江省先后被列入国家级信息经济相关的试点示范达30余项,电子信息行业超百亿元企业8家,入围2014中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和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数分别达13家、9家和23家,位居全国前列。

全国领先的地位源于两次“逆袭”

    浙江是信息产业的后来居上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改革开放以前,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同时也是经济小省。改革开放后,浙商和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浙江由此迈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优等生行列,完成第一次“逆袭”。
 
    “这一阶段,浙江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很典型,通过信息产业去集聚零散的需求、通过规模经济发展自身是浙江企业的天然属性。另外从供给上说,浙江民营企业居多,所以在文化底蕴、市场机制上都有助于创新创业。浙江早期信息产业的出现是针对传统产业流程的嵌入式软件,通讯产业出现了一批信息产品厂家,而软件产业抓住了金融改革所需的交易系统需求的重大机会。”吴晓波院长介绍说。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浙江的信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扩张的速度和深度令世人震惊。浙江开始了以信息经济为标志的第二次“逆袭”。
 
QQ截图20150723115026_副本.jpg

转型升级: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今年以来,“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的后面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在吴晓波院长看来,互联网+不仅是针对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它还包括第三产业,而互联网所代表的信息产业,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信息产业是指IT产业,再狭隘一点就是软件业。“现在内涵已经极大地外扩了,信息产业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新型经济形态。”吴晓波院长说。

制造业是根本,但互联网不只是工具

    2012年和2013年,万达王健林、格力空调董事长董明珠和马云、雷军分别对赌,曾引发了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广泛争议。董明珠认为,互联网是工具,制造业才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

    赌约还在进行,而“工具说”已经发生了变化。

    吴晓波院长认为,“信息产业已经不是工具,已经转变成‘底层平台’,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另一个转变是由实到虚,之前信息产业指的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电信通信业等,虽然仍占较大的比例,但信息产业中的数据运用重要性程度开始上升,后端数据的计算、应用在创造价值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在他看来,“互联网是工具”低估了互联网的颠覆性作用。在“平台”上,不同类型、行业的企业可以共享数据、创造价值,这必将影响到原有企业的边界、产品范围和商业模式,甚至是企业的衰老和更替,它从底层上改变种种商业关系。
 
QQ截图20150723114947_副本.jpg
 
    对于“制造业是根本”,吴晓波院长很认同,“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和中流砥柱,现在各国都提出了工业4.0的理念,具体实现方式和路径不尽相同,但都在探索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企业是“制造”与“智造”的载体

    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文件指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明确指出互联网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

    在浙江,“智造”的概念已经推行多年,转型升级正在路上。

    “无论是‘制造’还是‘智造’,其载体都是企业。要达到‘浙江智造’,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然后是产业资本和信息化;最后是品牌,‘浙江智造’要和企业品牌相辅相成。”吴晓波院长这样阐释如何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创新创业:信息经济产业满帆起航

    2014年11月,浙江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办。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举办世界互联网盛会,全景展示中国互联网发展理念和成果。

    “互联网大会的召开,表明浙江企业在互联网领域还是很超前的。”吴晓波院长说,这是一个开放学习的平台,引领更多企业能更清楚地看待市场需求,在创业中深入学习、在学习中激发创业。

互联网推动创业,特色小镇促进产业转型

    浙江不只是有阿里巴巴、网易等大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潮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选择了互联网作为方向,一批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比如代表大数据的数梦工场、代表B2C的尚妆网,以及代表移动互联网的杭州米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

    吴晓波院长认为,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创业门槛较低,辐射作用广,容易帮助用户创造价值。
 
QQ截图20150723115059_副本.jpg
 
    在今年6月初,浙江公布的首批37个特色小镇中,涉及互联网、信息产业的有余杭梦想小镇、西湖区云栖小镇、富阳硅谷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

    “这些特色小镇的建立,体现了浙江省对于发展践行‘创新创业’理念的决心,使得浙江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多样,更加集约,也更有活力。”吴晓波院长这样表述特色小镇对浙江产业转型的作用。

    然而,浙江发展信息产业也面临着困难。近十年,浙江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均有不同比例的下降。另外,据浙江省经信委数据,浙江省的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嘉兴,三地占2/3的总量和软件业的95%。

浙江信息产业虽面临困难,但发展前景好

    “这表明投资规模偏小,缺少特大项目的引领带动,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吴晓波院长说,存在的困难还有信息融合和信息隔离的冲突,以及信息开放和企业独占的冲突,数据集中难、共享难、开放难,综合效益尚难以显现。

    根据《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目标到2020年,浙江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万亿元,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基本建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和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云计算产业中心、大数据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和国家两化深度融合(即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示范区。

    目前,省级财政安排3亿多元用于发展信息经济,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约2.4亿元;专门设立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50亿元,省基金与嘉兴、台州、金华、余杭等地合作的4个规模均为10亿元的区域子基金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对于浙江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吴晓波院长表示,“相比广东、江苏,浙江信息产业在体量上没有优势,但在战略制高点上有优势,在基于电子商务的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云计算等方面有着强大的企业基础,而且浙江提供了灵活的政策,最重要的是浙江企业在信息产业的理念转换到了新的路径上,会有更好的发展,甚至会成为引领全国发展的重地。”
 
信息来源:浙江在线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或者 输入微信号:zjusom-wechat 即可成功添加

 f688e642bf75f679287066771f371ee3.jp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