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如今,“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还是6月2日教育部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都强调一个主题: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这不禁让人好奇,高校该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路上的开拓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格局?
1986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不过7年,80后们还在咿呀学语或蹒跚学步。那一年,邓小平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也就是那一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批全国首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学院许庆瑞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从事创新管理研究与人才培养,并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和教育的奠基者。2007年,许庆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创新领域唯一的院士,被誉为“中国创新管理之父”。

1986年浙大管院许庆瑞教授(后中)与朱镕基(前右二)等国务院管理学科评议组合影
自1986年以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从未停止过开拓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步伐,经过20年的努力,2006年,管理学院获批设立了全国首家(唯一)“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管理学院又获批自主增设“技术与创新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路上名副其实的开拓者。
时至今日,“创新创业”已成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并成为学院使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专业人才与未来领导者”中的重要元素。
那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路上的开拓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从开始创新管理研究到现在“创新创业”特色的形成,都做了什么?它是一种怎样的格局?下面,小编将结合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意见》发布的九大任务说起。

《意见》发布的第一大任务,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求高校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早在2006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就非常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拓。当时,管理学院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教改项目“浙江大学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高层次管理学类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并成功探索和实践了“创业管理精英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模式。
在该模式实践过程中,学院在本科/硕士/MBA三个阶梯层次,开设了“创业管理精英班”,通过面向全球视野的模块化系统课程设计(创业基础模块、创业专题模块、创业体验模块和创业拓展模块等)、全英文授课和自主互动学习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业型管理研究和实践人才。
2009年,该教改项目荣获第六届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此外,管理学院还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专业人才与未来领导者”作为学院的使命。“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早已成为其人才培养标准中的重要元素。

《意见》还指出,要建立结构调整、协同育人与交叉培养的新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校合作、国际合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且很多在国内具有开创性。
1999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合作开设国内首个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自开办到2014年,15年的时间培养了近千名遍布全球的创业人才,如最早入住福地创业园的“全国大学生创业明星”方毅、国内最早专业做网络营销的“盘石网络”田宁团队、“快的打车”陈伟星团队等。其创业校友的创业故事,还在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上市之日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
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新创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07年教育部“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浙江省第五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2005年,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创业管理领域研究的团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王重鸣教授所领导的团队与斯坦福大学米勒教授合作,联合成立了国内首家创业管理研究机构“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通过实施“零距离”创业研究策略,开展了国际创业合作研究与全球创业教育项目。

2009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携手美国百森商学院(全美创业管理专业排名第一)、法国里昂商学院(欧洲创业管理排名第一),联合启动“全球创业管理”硕士(Global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简称GEP项目)。2013年,美国普渡大学接替百森商学院成为新的合作伙伴。这是全球首个创业管理领域亚洲、北美、欧洲三校联培硕士项目,学员来自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视野、交叉文化背景、熟练外语能力、扎实创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精心设计国际合作4G战略(全球设计、全球组织、全球运作、全球发展),在GEP项目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独特的GXP培养模式,实现了管理精英人才跨国协同培养的创新范式。2010年,GEP以其极具创新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获“十年最具创新国际合作项目”奖。2014年,“浙江大学全球化创业管理精英人才跨国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意见》提出要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开始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与系列教材的开发,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
1986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国内最早开始创新管理的研究与教学之时,管理学院许庆瑞教授出版了《研发与发展管理》教材,这是国内第一部创新领域的教材。2007年,许庆瑞教授又出版了《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全面创新管理的背景、源头、基本内容等,给高等院校师生和企业实际工作者提供了切实指导。
2009年,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编著的《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
2010年,浙江大学陈劲教授、郑刚副教授领衔的本科生《技术创新管理》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这是当时国内创新管理领域的首个国家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2012年,陈劲、郑刚编著的教材《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力优势》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也是国内创新管理领域唯一入选的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
此外,2011年,管理学院吴晓波教授、周伟华教授以及杜健副教授联合编著的《创业管理》教材,广受大众欢迎。
还有2012年,许庆瑞院士、寿涌毅教授、刘景江副教授等所著的《运用全面创新管理提升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书,之后获中国出版领域最高奖。
诸如此类的教材还有很多,目前,管理学院仍在继续组织编写创新创业领域的系列教材。
此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国内较早建立了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整合创业企业家、国际创业前沿人士等多学科研究力量共同探索创新创业。同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还成立了“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国家哲学社科创新基地(NIIM),先后创造性的提出了“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管理”等原创性创新管理理论和范式。自2004年至今,该基地连续每年编写《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编辑出版“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丛书”,迄今已出版了16部专著。
再如,与瑞典隆德大学合作建立浙江大学——隆德大学“创业与创新”联合中心、与剑桥大学共建“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与哈佛商学院合作开展创业变革组织学习研究、与牛津商学院联合进行女性创业全球商务研究、与斯坦福大学合作进行全球创业技术创新研究、在华为集团的支持下创建“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等,这些举措都极大的推动了创新创业研究成果的产出,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的编著奠定了基础。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或者 输入微信号:zjusom-wechat 即可成功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