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5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隆重发布。在此次的健康指数报告中,公布了六大核心发现:

核心发现1:健康新常态
健康新常态指的是企业健康状况改善放缓,健康指标变化反复的一种现象。增速放缓、结构优化、驱动要素变化是当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点。“中国企业健康指数”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经济新常态的基本面。
对比《2013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和《2014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可以清晰地发现,近三年来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的增长速度总体趋缓,“健康九力”出现反复趋势,中国经济发展最早、最快的东部地区正在出现亚健康问题,而崛起中的中部地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中国企业健康指数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企业行为和企业环境健康有大幅度提高,企业更富有合规力和责任力,政府服务力和社会包容力进步显著,但是企业创新力、领导力、市场力显得疲软、乏力,竞争力进步有限。
国企还是原来的国企,健康状态变化相对缓慢;民企健康改善稳健快速,可望成为最快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支力量;外企依然是企业健康的佼佼者。
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经济政策副作用的消化期)状态,传统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和市场环境需要优化和转变。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正面临来自区域劣势的巨大挑战:产业密度和经济体量最大的东部地区面临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挑战;以“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行业为基础的东北部面临新兴产业培育的挑战;中西部地区面临自然条件恶劣和落后农业生产的挑战。
中国企业健康新常态很好地揭示了区域经济缓慢转型的宏观景象,描绘了中国企业家坚守执着的创业精神和规范负责的企业行为,折射了企业界、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提高创新驱动、突破资源瓶颈、营造公平友善功能强大的市场环境的呼吁。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理清政府权责清单,逐步放手,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创造公平、支持和包容的健康生态环境,着力引导企业以创新驱动新一轮发展,稳健快步冲出新常态阵痛期。
核心发现2:创新型创业蓄势待发
创新型创业是指发现和创造创业机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和配置必需的创业资源,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竞争优势,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创新型创业是最高级的创业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
“2015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得分属于中等健康水平,中部、西部、东部和东北部的企业家精神得分呈现递减态势,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依次递减。企业家精神中最为核心的是创业力和创新力。
从历史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企业创新力和创新型创业的活跃程度都在增加。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整体创新力不断提升。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比重较低,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传统产业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仍然困难重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阵痛期,支持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已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发展不仅受到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等诸多约束,而且受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与全球化相互推动所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在这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部分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倾向于规避风险,减少创新型创业,选择风险较低的改进和模仿创业。
可喜的是,随着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政策出台,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创新型创业正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 年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其中78%是第三产业,信息技术等创新产业增速达70.32%。
创新型孵化器蓬勃发展,支持创新型创业的众创空间熠熠生辉。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国家级孵化器约600家,非国家级超过10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2014年新增科技企业达1.3万家,形成了以创新工厂、车库咖啡和创客空间等为代表的众创空间。
可以坚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必将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引擎,层出不穷的创新型创业必将给中
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核心发现3:重构政商关系
四年的“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中国企业健康的顽疾是企业环境亚健康。环境是企业健康和繁荣的土壤,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和创
新驱动的企业行为只有依托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建设企业健康生态环境方面的关系和各自的方向。《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者达成高效均衡,而不是对立状态,是企业健康生态建设的根本所在。
过去多年来企业环境健康指数得分垫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和市场关系错位、越位或者缺位所致。新形势下如何重构新型政商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家、政府和社会大众亟须达成的共同诉求。
在中国的四大经济区域中,东部地区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一枝独秀,但仍然缺乏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科学高效的政策支持以及包容健康的舆论环境。这似乎令人错愕。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历经长期强劲发展后,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已经逼近极限;经济增长已经迅速放缓,更重要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仍未彰显。经济发展势头的落差,“船大难掉头”的现实,令东部企业家体验到了更深的痛楚或阵痛。而正在以较高增速发展的中西部,企业家感知到的环境反而更为舒适、友善,这是在到达“增长的极限”命题之前正常的现象。这种指数得分的落差可能在东部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之后才有破局的可能。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环境方面的感知长期以来都在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中保持垫底。这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行政垄断力量和不公平待遇面前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反映了过去一年多来,混合所有制改革迟缓所遭遇的困境。
企业健康环境指数给我们提供了观测企业生态土壤“管中窥豹”的契机。无论是求解新型政商关系,抑或是推进混合所有制对公平待遇的期许,归根结底都是希望建立一种良性运作的生态环境,而这毫无疑问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努力。
核心发现4:人力资源能力瓶颈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落后是企业健康新常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最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都有极大改善,但是面对经济新常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还存在三大瓶颈:人才结构、人才投资和人才使用。
人力资源瓶颈集中表现在高端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人才开发方式方法落后以及人才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中国企业健康指数表明,在众多反映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中,除了成本控制、资本回报率较低以外,人才开发总体上是最为薄弱的要素。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长期滞后效应,人才开发与使用间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差。因此,在企业健康竞争力要素中,人才开发是最难以短时间获得成功的要素,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更加需要长期的战略预见性。
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更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转型。中国区域人才的集聚与扩散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缩影。优先发展的东部经济为天下英才创造了事业发展空间,吸引了规模庞大的各类人才,成为中国人才最为聚集的经济区域。但是这种得天独厚的东部人才优势正在消退。
随着国家开发中西部、东北部区域经济步伐的次第加速,以及东部地区逐渐显现的资源、环境、技术压力,区域人才呈现出东部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区域间人才资源竞争及由此暴露出来的人力资源瓶颈一览无遗。
政府和企业已经把“人才为先”放在了重要位置,更为注重人才的吸引、培养、激励和使用,市场在人才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力资源资源瓶颈现象在中国企业健康中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和企业更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核心发现5:企业健康梯度演化
企业健康梯度演化指的是企业健康状态在中国四大经济区域中的错落分布和前后演变。中国四大区域的企业健康指数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率先崛起的东部经济率先步入“健康新常态”,企业已经感受到转型压力与“阵痛”,而中部地区表现出东部地区早期的快速发展态势,显得朝气勃勃。
在企业家精神健康上,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企业行为健康上,中部地区得分明显高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东北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企业环境健康上,东部地区的企业环境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个地区中处在末位。
企业健康梯度呈现的根源之一是区域优势不平衡,包括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等要素。中西部地区借鉴东部经验和产业转移之惠,加之区域资源
优势,与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不断上涨的东部地区形成了强烈反差。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等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的机会优势逐渐显露,创业活跃度将会逐步更高。相反,东部地区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之后机会优势正在减少,逐步进入从“生存型创业”向“创新型创业”范式转型的关键期,创业活跃程度会出现阶段性回落。
企业健康梯度的呈现也反映了东西部地区的阶段错落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试验场,也是经济率先崛起的地区,其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企业已经到了升级的二次创业探索阶段,面临着粗放式发展留下的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阵痛,对政府服务、环境支持的期望和要求相对更高。
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区域,“一带一路”建设将给我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机会和能量。希望企业积极发挥区域优势,汲取经济转型之痛,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核心发现6: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处在经济换档期的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好新姿势、新心态以适应“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经济新常态呢?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企业创新力和创业力对企业快速适应新常态经济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2015中国健康指数”研究显示,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健康、企业家行为健康及企业环境健康在近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上是最快的,创新力和创业力上的表
现明显好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合规力和责任力表现突出,创新力和创业力表现比较平稳。近两年外企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行为和企业环境得分都高于民企和国企。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市场环境最敏感的企业往往能够跟进经济转型的步伐,在新常态中完成华丽转身。民营企业正在继续发扬创新创业精神,转变传统思维,快速摆脱重污染、高投资、低效率的经营模式,在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高效发展路径。国企则需要“瘦身强体”,对低效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民企自律”、“国企自变”、“外企适应”是“中国企业健康指数”历经三年研究对国企、民企与得天独厚的外企的市场行为的生动写照。在经济新常态下它们更需同生共创,营造“共生共长”的健康市场环境。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或者 输入微信号:zjusom-wechat 即可成功添加